赵晶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副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 室原副主任施芝鸿。(记者 赵晶 摄) |
人民网北京3月6日电 (记者赵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向全社会公布。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出国家气质、社会面貌和公民追求,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发展进程中一个带有指标意义的成果,也成为本次全国两会关键词。为此,人民网记者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
人民都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施芝鸿指出,从根本上说,大力培育和弘扬践行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确保打胜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都在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高度重视精神力量的激励作用,高度重视国家、社会、公民的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作用。人民都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好,打胜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也好,都必须用全党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大力培育和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铸魂工程”,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等于普世价值
最近互联网上有不少文章都谈到:“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理念,这些几乎都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有的还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普世价值。”为此,施芝鸿强调,我们党是明确反对某些西方国家把他们具有特定含义和用意的价值和理念说成是普世价值强加于中国、强加于世界的;同时,我们党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普世价值向世界推销,更没有去强加于人。我们倒是愿意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和心态,去加强同世界各国有关核心价值观的交流和互鉴。
施芝鸿表示,广泛的社会认同与价值共识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前提,是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的保证,也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和治理得失。大力培育和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从而有效避免思想对立、坚决防止社会撕裂,切实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践行一定要“接地气”
施芝鸿谈到,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家风话题,我认为抓得非常好,非常接地气。把家风问题提到社会面前,提到每个家庭面前,提到每个公民面前,可以说是把大力培育和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做到了家。
有一首歌唱得好: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家风是党风、政风、民风、社风的基础,党风建设、政风建设、民风建设、社会风气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家风建设上来。倡导家风建设就是着力抓好社会细胞组织建设。当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特别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和千万个家庭的家风建设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有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载体,就像卫星电视那样真正落地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软实力建设等方面,一定要多推出像家风建设这样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载体。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融入每个家庭细胞,融入每个公民的灵魂。而且家风建设抓好了,一个人在家里是个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好儿子、好女儿,在社会上就会是个好公民,在企事业单位就会是个好员工,在领导岗位就会是个好干部。家风建设的作用之大、影响之大,从家庭影响社会、从小气候影响大气候中,可以看得再直观不过、再清楚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