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是两会上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会长韩康认为,户籍放开和户籍制度改革应逐步推进,“要一步一步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李克强说,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
韩康认为,随着城乡发展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社会公共福利产品的分配差距也不断缩小,再加上中央政府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方面的积极推动,提供基础性公共福利方面实现等额公平,户籍制度承载的功能会逐渐弱化,“但还不具备条件马上退出历史舞台”。
他认为,单靠放开城乡户籍管理,并不能完全解决与户籍相关的许多复杂问题。
在韩康看来,中国的户籍制度承载了一个特殊功能,即“社会公共福利产品的差别分配”。现在公共医疗、公共教育和公共文化等社会公共福利产品,在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客观上有一定差别。
“城乡发展差别和地区发展差别,必然会反映到公共福利产品的差别上来。这个差别分配的依凭,就是户籍。”这位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说。
他认为,“影响2.3亿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户籍,而是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
韩康指出,中国中小城市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水平和公共福利水平,特别是要增加就业机会。
针对一些中小城市过分追求所谓高端化的发展模式,也像大城市一样搞豪华设施,韩康说:“不少地方发展水平不高,但楼价已经被炒得很高,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怎么能吸纳大量农民工市民化呢?”
他总结道,户籍制度的背后是一个系统的发展问题,也是一个系统的改革问题。“单纯放开户籍,肯定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记者杜杰 郭信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