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敬菡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姚明无奈接受采访(人民网记者 赵敬菡 摄) |
人民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赵敬菡)“这是第六遍了!”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进入尾声,各路媒体记者纷纷抓住最后的机会采访。某媒体记者把刚刚结束小组讨论会的姚明“堵”住,采访“中国梦”的话题。由于多次被采访同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姚明有点无奈,尽管后来姚明还是接受了该媒体的采访。
一位民建的政协委员在小组会上反映,某电视台要采访一位文艺界委员,谈环保的话题。“吃早饭时他跟我说,我不懂环保啊,怎么谈啊。我就给他列了三条,让他背下来,对着镜头说。这些媒体啊,有时候就是不对应,在这个领域没有调研,没有发言权,怎么能去谈嘛。”
每年三月,全国“两会”都会成为媒体的新闻大战,名人、明星、公众人物由于传播效果好、受关注度高,往往受到记者追捧。
“今天采到谁了?”“成龙、濮存昕、黄宏!”引起一番夸赞和羡慕之声。
的确,他们都是生活中的名人,记者们作为普通人时,也有追星情结,也会欣赏这些明星。然而,一味地追星采访,只求名人效应,不顾实际内容,就可能给自己的职务形象抹黑。
像姚明那样,被反复的“盘问”,再真诚的发言,也会变成“发炎”,喉干舌燥,言之无物,言之无味。
作为记者,我们能有幸参与到“两会”中来,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来的调研成果、建议、观点,传达社情民意,反馈受众需求,而不是为了靠名人效应填充版面、赢得工作总结时的加分,甚至“以权谋私”,只为求合影、签名。
每一位奔波于“两会”报道的新闻人都是辛苦的,每一位参与“两会”讨论的代表、委员都是值得尊重的,让我们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新闻道德,让委员之声掷地有声,不要让他们白白“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