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李生
人民网北京3月5日电 (记者吴纪攀)“希望尽快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方案,让土地经营者可以有足够的资金发展现代农业。”来自苏北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李生4日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政策落到实处。
“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围绕土地做文章。”在李生看来,集约化经营是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需求。去年两会后,李克强总理到江苏常熟考察家庭农场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土地也能产出黄金,但小块不行,要靠大块”。李生说,规模经营就需要把土地这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既能自主流转,也能抵押融资。
李生既是江苏沭阳县庙头镇聚贤村党委书记,也是江苏苏北花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据了解,当地在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方面采取了村企共建模式,其企业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作为绿化苗木的种养基地,在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收益的同时又吸纳大量人员就业。但他们遇到的问题是,企业主要承接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应收账款账期一般长达2-3年,现金流较差制约了发展空间,李生因此对农地在银行抵押贷款充满期待。
记者注意到,无论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还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指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这意味着,相关改革政策的方向既定。但是,李生尚未看到金融机构推出诸如农地抵押贷款这样的服务项目。
政策落实的障碍何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分析认为,将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设为抵押物,金融机构从信贷风险角度考虑,一要看它是否足值,二要看是否便于变现;但现实情况是,农村地权并未形成自由市场,一旦出现贷款风险,银行要将抵押物变现就会颇费周折,时间拖得长,抵押物的价值也可能缩水。在他看来,解决农地抵押融资难问题,根子还在基本的农地制度设计,即促成农地自由流动市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