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大专题|政协专题     热词:历年两会|热搜榜
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专题

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拉起警戒线 记者提问靠吼

2014年03月07日07:51    来源:华西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3月5日,面对记者的呼声,工信部部长苗圩到采访区接受采访。

  3月5日,面对记者的呼声,工信部部长苗圩到采访区接受采访。

  原标题:“部长通道”拉警戒线 记者提问靠吼

  “姜伟新在哪里哦?放走他就太可惜了!”“杨部长、杨部长!说几句吧!”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部长通道”,成为呼声最高的区域——为抢到提问部长的机会,上百名记者挤在一起高声呼喊。无奈,一条细细的红色警戒线,始终保持着部长与记者间的距离。无法靠近,于是回归质朴——“提问基本靠吼”。

  距离感因何而来?部长们偏爱什么提问、爱躲哪些记者?他们各自有着怎样的性格?华西都市报记者王丹连续两年贴身采访并独家提问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商务部前部长陈德铭等多位高级官员,参与并见证着“提问部长的那些事儿”。

  从“拦部长”到“吼部长”

  根据经验,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部长通道”,是每年全国两会最“出彩”的地方。去年全国两会上,这里是我的福地——作为全球4个媒体之一,华西都市报被特许进入部长通道,代表所有媒体邀请部长回答提问。那天,我第一次自由自在地站在几十个部长中间,就好像老熟人一样,洋溢着“零距离”的亲切感,但我也压力山大地在他们中间做着艰难的选择:部长太多,到底问谁好?!

  环保部长、住建部长、交通部长、商务部长、卫生部长……几十分钟,我便如旋风般,在红地毯上成功邀请到多位与民生热点紧密相关的部长,站在了“部长发布台”前。

  不过,一条红色警戒线,却把部长们与记者彻底隔离。从贴身“拦部长”到隔空“吼部长”,今年的全国两会采访与去年相比,明显多了些距离感。想请部长受访?只能由全国人大的工作人员代劳。

  部长偏爱“老熟人”

  “杨部长,过来说几句!”部长们的出现,让上百名记者喊得声嘶力竭。这时,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走了过来。杨部长的到来,让我心中顿时一热,这是一位“老熟人”!

  去年两会上,我贴身采访过杨部长两次。第一次,在四川团的驻地宾馆,杨传堂曾到会参与讨论。会后,我更获得了他的权威发布:“国家对四川的交通建设正重点推进,四川的交通建设投资已居全国省区市首位。”

  第二次,在人民大会堂的部长通道里,我又与他不期而遇。繁忙的杨部长一边阔步前进,一边和我聊着民生话题。一位安保人员将我拦下时,杨部长回身前来解围:“让她跟着我,边走边聊!”在采访结束后,他甚至主动向我伸出手,有力而温暖地一握。

  这样一位“老熟人”,今年还会给华西都市报特殊优待吗?来不及多想,我在人群中大声吼出了自己提问:中国特大城市实行汽车限行限牌,是否会成为趋势?国家是否会考虑征收拥堵费?四川正在严查货车超载超限,全国对此有没有全面措施?

  不出所料,杨部长与我相视一笑,连续回答了华西都市报的全部提问。记者手记

  距离如何消除?唯有彼此理解包容

  和部长们的彬彬有礼、谦虚有节相比,记者们似乎心急得多。在“部长通道”上,部长们有时会遭遇个别记者的生拉硬拽。挽胳膊、拉衣角、左右夹击……面对镜头前的强攻,部长们显得有些无奈。

  今年,记者们被谢绝在警戒线外。取而代之的是,全国人大工作人员帮忙邀请部长,尽量有求必应。不料,记者们却有些“朝三暮四”:一旦有更受关注的部长走过,马上招呼其受访,把已站在面前的部长晾在一边。

  2014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不再允许记者进入。自然,我也没有了与部长“零距离”聊民生的机会。隔着一条警戒线,部长们的微笑没有改变,回答民生的声音也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他们拉开了距离,抗拒着包围圈。距离如何消除?我想,只有靠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责编:李云瑶(实习生)、段欣毅)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图解两会

热搜词热搜代表热搜委员议案提案

数据来自360新闻

代表委员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