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省长助理、庆阳市委书记 夏红民
“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这句朴实的话语,出自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理念。
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是贫困人口,扶贫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减少贫困人口。只有准确把握扶贫的对象和措施,才能实现扶贫的价值和导向,也才能做到精准扶贫。以革命老区甘肃庆阳为例,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和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庆阳市7个县被纳入六盘山片区特困扶贫攻坚范围,西峰区被列入国家片区外“插花型”贫困片带扶贫范围。2013年底,全市贫困人口60.15万人,贫困面26.2%。如何科学精准地瞄准贫困村、贫困户,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
实事求是确定扶贫对象,因地制宜落实扶贫措施,即扶真贫、真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精准扶贫的目的就是实现由“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关键是准确确定扶贫对象,将扶贫措施落实到户、到人。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怎么用、用在谁身上、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要有“精准性”,要用在对的人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
做好精准扶贫,主要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精准识别。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准确摸清农村贫困人口底数,对贫困村、贫困户、贫困劳动力逐个建档立卡,建立规范统一、信息共享的精准扶贫网络管理系统;二是精准帮扶。深入分析扶贫对象致贫原因,逐村逐户逐个劳动力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三是精准管理。按照农户家庭收入的变化情况,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做到户有卡、村有表、镇有册、县有网,并对扶贫措施及实施效果及时跟踪监测到村到户到人。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扶持力度,是减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而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夯实扶贫基数,挤干扶贫水分,是新一轮扶贫工作的基础。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是减贫脱贫的“助推剂”,要坚持扶贫资金的导向作用。庆阳的实践是,除保障中央和省上确定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重点工作涉及资金外,综合考虑农村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地方财力和绩效考评结果等因素,采取项目、资金、任务、责任下放到县的办法,调动县级扶贫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全省开展的“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双联惠农贷款”,盘活用好各类扶贫资金,加快扶贫资金拨付进度和扶贫项目实施进度,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群众积极参与,扶贫才能扶到“点”上。2013年,庆阳探索和推广“参与式扶贫”的理念和方法,结合不同地区贫困现状,在119个村进行了试点,建立了规划编制、村级小康评价指标、民主监督、惠农政策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新机制,通过群众自主选择扶贫和发展项目,主动参与项目建设和村级事务民主管理,有效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参与热情,推进了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今年,我们将积极推广试点中的成功做法,在贫困村全面推行“两议一监督”民主管理机制,采取召开村民大会、成立群众能力小组等方式,强化群众脱贫致富的主体意识,激发和调动群众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阳光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保证。要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督检查,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常态多元化监督检查机制。把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降低贫困发生率等作为年度目标责任制主要考核指标,实现扶贫工作效益最大化。
扶贫,必须把服务做实。实事办得“实不实”,关键看精准扶贫“准不准”。如何准?要通过全面排队分析,对其中无劳动能力、主观脱贫意识不强和原帮扶政策未覆盖的三类重点人群,进行政策再聚焦、服务“吃小灶”,力戒“大呼隆”、大跃进式的扶贫。应当看到,扶贫不仅是造福子孙的政治任务,还是干部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立身之本。只有把贫困户当亲人,带着感情真扶贫、扶真贫,才能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扶贫的“精准性”,不仅体现在扶贫对象的识别和扶贫资金的使用上,而且要通过机制的调整,使权责统一、监督到位,才能实现脱贫的目的。惟如此,“老少边穷”地区的老百姓才能沐浴改革发展的温暖阳光。(人民网记者 曹树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