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万能)今年是我第一次参加两会报道,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不够用。
每天白天基本都是在委员住地或者是大会会场采访,刚开始时只要是碰见代表委员就会上前采访,这就导致出现了一个问题,每天回到单位整理录音会发现白天的采访录音太多,整理出来都够呛,更别说还要写成稿子。而两会报道的时间和任务是很紧的,第二天一早又要去继续采访,晚上依然写不完稿子,这样就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要整理的录音和要写的稿子不断堆积。
我想,这是很多第一次上两会的新人都会犯的毛病,那就是采访报道想做到面面俱到,采访到的所有内容都想展现出来。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通过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我认为两会采访报道应该做到两个方面的取舍。
第一个方面是采访对象的取舍。
不论是在代表委员住地还是在大会现场,都会碰到非常多的代表委员,要是你每一个人都想去采访,或者说采访完一个又不停歇地采访下一个,这样看似你一直在不停地采访,没有浪费一点时间,但其实是做了很多无用功。一方面在没有针对该代表委员特意准备的情况下,所采访内容不会有太出彩的地方,另一方面,采访了那么多人,其实很大一部分你是没有时间能写出稿子的。
所以,我认为面对这么多的采访对象要做到有所取舍。首先,在前期准备时,确定了自己的界别或者代表团后,对热点人物和所负责的界别(代表团)热点话题要做到心中有数,除此之外,在确定自己的报道采访方向后,要选取几个代表性人物,明确就是要采访他们。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大大提高效率,少做无用功。
第二个方面是稿件内容的取舍。
一天的采访下来,采访录音的内容会有很多。刚开始时我会把所有的录音都整理出来,把代表委员说的话都写进稿子里,因为我觉得只要是代表委员说的都是有新闻价值的,不想漏过一点信息。可是后来我发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不但在整理录音和写稿的时候要花大量时间,而且稿件写成后会变得冗长,让人根本没有阅读的兴趣。
要避免出现上面的问题,就要对稿件内容有所取舍。采访一个代表委员时,他可能会说很多内容,这时就需要你找出里面最具新闻价值的东西,而不是把他说的内容一股脑的都写出来。我自己后来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在采访过程中,留心委员说的一些精彩、有代表性的句子,回来后围绕这些句子整理稿子就会轻松很多,稿子也会变得更精炼、更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