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世昌
2014年03月12日05: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履职状态
直线距离8000公里的北京和柏林,为破解垃圾围城,两位委员已经数不清发了多少封电邮。
一份“越洋提案”
3月7日,一份题为《借鉴国际经验,破解垃圾围城》的提案,交到了全国政协对外友好界提案组。第一提案人有两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和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全国政协对外友好界委员。
垃圾虽然每天产生,但会集中运到郊外填埋,“眼不见为净”。这个问题,被张委员和史委员不约而同地关注到。谈起垃圾处理,张委员娓娓道来。“目前垃圾有三种处理方法:填埋、人工分类后焚烧、机械分类后焚烧。第三种方法,听说过,但没见过。”史委员有意合作,两人对“解决垃圾围城”提案“一拍即合”。
此后,直线距离8000公里的北京和柏林,“鸿雁传书”开始了,张委员和史委员已经数不清发了多少封电邮。
今年的两会,让两位委员再次聚首,他们的越洋提案,得到对外友好界另外20多个委员的认可,一起做了联名提案人。
编外“垃圾专家”
史明德过去一年成了“垃圾专家”,他搜集资料,访谈专家、官员,钻研德国相关法律发现,我们对垃圾唯恐避之不及,德国居然进口垃圾。德国从荷兰、意大利进口垃圾,满足10%以上的发电量。柏林市产生的垃圾,无法满足垃圾处理场的需求,正在谋划把过去填埋的垃圾挖出来处理。国内,张建国到北京、浙江、河北等地了解的垃圾处理情况,却相当不乐观。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1/3以上城市遭遇“垃圾围城”。张建国查到的资料还显示,垃圾对雾霾的贡献率也超过10%。
目前国内各个城市兴建和改扩建垃圾焚烧厂时,遇到公众阻力和抵制情绪非常大,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垃圾焚烧技术,难以有效消除大气污染等。在德国,80%的生活垃圾经过焚烧处理,他们采用第三代垃圾处理技术——“机械分类后焚烧技术”,不产生任何有毒气体或异味。垃圾焚烧产生热量发电,固体残留物可用作建材。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垃圾处理场是私人公司运作,完全市场化,全产业链盈利。只需市民缴纳垃圾费,政府不用出一分钱。”张委员说。去年9月,经两位委员牵线搭桥,包括立法、焚烧技术、产业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德国专家实地考察了北京垃圾处理情况。在德国,一座第三代技术垃圾焚烧场,投资约4亿欧元左右,6到10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垃圾处理产业正成为增长最快的高利润产业,目前年产值已经大到500亿欧元左右。我们视为负担的垃圾,在欧洲已经成为巨大的资源。
破解垃圾围城,两位委员有共同的认识——“我们还在路上。”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12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