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热词:历年两会
人民网>>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专题

葛剑平委员:在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中挺直农村教育脊梁

2015年03月04日16:59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农村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最为薄弱的部分,也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最大短板。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贯彻和实施,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倍受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教师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的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和提高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提升农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热爱、崇尚这份职业,才能真正挺起农村教育的脊梁。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农村教育作出了重要规划。据抽样调查,95%的农村教师关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期待2015年中央1号文件中关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

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迫在眉睫

近年来,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羁绊,逐步消弭城乡分割体制背后的利益分化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国家在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保障和改善教师的工资待遇。在充分肯定我国农村教师待遇保障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在保障农村教师待遇方面的情况还是不容乐观,尤其是落实农村教师工资平均水平不得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难度还非常大,保障农村教师福利待遇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仅关系到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也关系到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更关系到农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补助实施区县覆盖率仅为31%

2013年9月13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对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底,22个省份的699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只有14个省份的219个县,覆盖率仅为31%。

经济收入偏低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

连片特困地区集“山区、边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贫穷落后”为一体,属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加之乡村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大都交通不便,工作条件艰苦,教学任务繁重,特别是较低的薪酬,难以起到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在乡村任教的作用。

以欠发达地区某县为例,由于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较低的工资待遇,优秀教师在数量上严重缺乏。调查中发现,新近入职的大学生月平均工资不到2000元,远低于交通运输、IT、文化传媒等行业起薪工资水平。农村中小学教师人均年工资收入不足2.5万元,也仅相当于城市同等教职工的70%。

调查统计,逾八成农村教师对工资不满意,认为其工作付出与实际收入不匹配,经济收入偏低挫伤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访谈中,41%的教师反映近三年工资没有提升。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教师工资没有同比增长,导致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家庭负担重,工资不能完全满足”成为教师对工资收入不满意的首要原因。由于市场经济和政策的引导, 薪资水平、进修机会、评职称等优越条件的吸引,导致一些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和骨干优秀教师跳槽或是转行。在教师流动意愿方面,84.8%的教师表示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更愿意到大城市或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工作。其中,经济待遇成为教师流动意愿的重要因素。

补助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省份政府部门思想观念保守。有的尚未充分认识到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对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意义和要求领会不透彻,存在“先拨款再实施”的等靠依赖思想,落实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办事拖沓。同时,个别省、市、县相关部门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组织实施、奖补资金的使用管理方面统筹协调不力,责任不够明确,存在相互推诿扯皮现象。以至关于“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通知”下发近一年后的2014年6月,有的地区教育部门还答复表示,“现在还没有具体的实施政策,有待于上级有关部门相关文件出台后才能施行。”

“以县为主”资金配套缺口凸显。目前,我国实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筹集经费的责任由县级政府承担。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直接导致了教育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资源投入差异。据统计,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资金来源多由地方各级政府共同承担。其中,省级政府独立承担的占26%,市级政府独立承担的占2%,县级政府独立承担的占26%,地方各级政府按比例分担的占46%。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收入来源有限,从而导致受益教师比例、补助标准普遍较低。调查中,一些已经实施县的补助对象仅为教学点教师或骨干教师,受益乡村教师的覆盖面比例较低。同时,已实施县的平均补助标准普遍偏低,近半数实施县平均补助标准在300元以下。

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为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乡村教师办的一件好事实事。在具体执行中,一些地方没有实行实名制管理,一些地方未建立补助公开公示制度,多数教育部门网站未对补助情况进行常年公示,一些地方未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宣传解释政策,使得许多教师不了解政策或存在误解。在调查中,65%的教师不清楚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发放范围、标准以及实施时间。

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建议与对策

古人云:“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振兴中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实现教育强国梦的今天,希望各级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全社会的人们来共同关注农村教育,切实提高教师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特别是重点解决好农村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保障和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使广大农村教师切实提升职业幸福感。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激发农村中小学教师献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激情。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

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软实力”的有效提升。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认识到农村教育的“软实力”最集中、最核心的是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投入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引导教育投入由原先侧重于修建校舍、购买设备等硬件投入,逐步向侧重于教师培训等软件投入,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

逐步缩小城乡间教师收入差距。鉴于地区教育财政差异较大,短期内,建议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或者建立教育基金,用于加大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扶植力度,保障其福利待遇落到实处。长期内,要充分重视地区差异,根据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分层分类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模式。在财政分权的体制下,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与省、市、县、乡的权责关系,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义务教育投入责任,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调整地区、城乡间的收入分配,切实做到在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保证财政资金优先教育投入,不断缩小城乡间、地区间教育差距,从而为农村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教育事业的积极性,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引导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教育事业。以发行教育彩票和教育公债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保障农村教育经费。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对西部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持,帮助西部地区培训教师、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监测分析和监督检查。各地区要对农村教师生活补助项目的经费执行情况加强监测分析,实事求是地查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并积极去解决。同时接受舆论和社会的监督,提高教育投入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执笔人:葛剑平,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市委主委、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责编:张婷婷(实习生)、张雨)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搜词热搜代表热搜委员议案提案

数据来自360新闻

图解两会

两会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