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白林 白瀛 余晓洁)在4日下午的小组讨论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莫言发言说,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有好的作品,群众爱看,才能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今年政协工作计划提到讲好中国故事。”莫言说,创作出一部好作品需要各方面条件,要深入生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最主要还要靠个人努力。
“传统艺术应该与时俱进,与当下社会相结合,千方百计创新,来吸引观众。但是怎么创新,什么尺度,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矛盾。”莫言说,“老一点的观众,像我这样的,更希望看到当年看到的戏,听到当年听到的唱腔,但年轻人感觉到我们熟悉的演出方式不能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所谓‘一戏难称百人心’,一个艺术品种要满足所有群众的需要,也确实很难。”
莫言以自己家乡高密曾经流行的地方戏“茂腔”为例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茂腔在潍坊一带影响很大。当年县里剧团到村里演出时,观众非常踊跃,晚上演出下午就要去占座。
“茂腔一唱,饼子贴到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到指头上”,从这句民谣可以看出人们喜欢茂腔到了入魔的程度。
但如今,让莫言忧伤的是,虽然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却难现当年的辉煌。尤其令他困惑的是,现在的演出和舞美都比当年水平高,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花了不少钱建少年班培养新人,他个人也刚刚为当地茂腔剧团修改完剧本,但仍然难挡茂腔的衰落。
莫言对于家乡戏茂腔的困惑只是中国地方戏现状的一个缩影。如今,被评为“非遗”的剧种越来越多,截至去年底,共有162项传统戏剧被纳入国家级“非遗”保护伞下,然而还在演出的剧种却逐年下降。来自文化部的数据,上世纪末,中国曾有394个剧种在演出,到2004年只剩260个剧种。
事实上,莫言也明白,地方戏的衰落是全国普遍的现象:“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减弱”。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有人看,这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莫言说:“有人看,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地方政府花了很多钱,只是把剧团保留住,把剧种保留住,却没有观众,意义何在?”
数据来自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