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热词:历年两会
人民网>>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专题

民族团结 共奔小康

——少数民族代表委员畅谈发展

2015年03月11日04: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西藏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塔玛村村支书格桑卓嘎代表(藏族)

  社会稳定 人民幸福

  今年初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庆“双节”,藏汉同喜。家家户户房顶上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门上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处处荡漾的欢声笑语,呈现出一幅红红火火的喜庆和谐景象,这都要感谢社会稳定带来的经济发展。

  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人均收入达到了10540元,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达到了全覆盖,60岁以上的164位老人享受了政府养老金。目前西藏人心思安、人心思富,是社会的主流。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致富奔小康,已经成为西藏各族人民的共识。

  (本报记者 苏银成整理)

  九三学社广西柳州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韦秋利代表(壮族)

  优化结构 高质增长

  经济步入新常态,不能再走以前粗放型增长的老路,而是要实现高质量增长,追求更加绿色的GDP。柳州是广西的工业中心,长期以来,柳州市工业的特点是国有经济的比重比较大,传统产业比例较高,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不协调。新常态下,柳州需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的步伐。

  一方面,要推动冶金、汽车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微小企业。另一方面,应针对服务业短板作出调整,鼓励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生产力,优化第三产业结构。此外,政府应进一步简政放权,发挥好服务型政府的职责,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王云娜整理)

  新疆巴州尉犁县古勒巴格乡阿克其开村村支书牙生·吐尔逊代表(维吾尔族)

  多措并举 促进增收

  我们村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方面下功夫。以前完全靠天吃饭,现在搞设施农业,村里建起了大棚示范基地,种植蔬菜水果,并将逐步在全村推广。

  此外,搞畜牧养殖业也见效很快,一只七八个月的羊羔拿到市场上可以卖五六百块钱,我们就挨家挨户鼓励农牧民养牛羊,县里还给专门的补贴,大伙儿养羊的积极性就更高了。现在每家每户每年增收五六千块钱。

  对于人多地少的家庭,我们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县里有十几个棉花加工厂,还招商引资办起了纺织厂、服装厂,吸收了不少劳动力,也可以为百姓增收不少。

  (本报记者 励 漪整理)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旗委副书记索曙辉代表(达斡尔族)

  农业增产 带动发展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将边疆少数民族旗市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扶持地区,实施差别化的支持政策。以达斡尔旗为例,2008年来累计获得厅局帮扶资金共计22.75亿元。然而,受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客观因素制约,达斡尔旗贫困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达斡尔旗是农业大旗。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经济发展,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参加农机合作社,获得了经济效益,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希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壮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以农业增产带动农民增收,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报记者 丁志军 人民网记者 白建平整理)

  西藏错那县政府办次珍委员(门巴族)

  特色旅游 美了生活

  我的家乡在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勒布门巴民族乡,那里风景很美,可是由于当地农牧民群众的住房受陡斜地形、常年多雨和资金匮乏等影响,很潮湿,游客来了住不下,群众富不起来。

  今年,错那县根据勒布门巴民族乡群众的强烈要求,按照“政府投资、群众自筹、银行贷款”的模式进行门巴族特色村寨建设,我经过调研,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提案。我算了一笔账,村寨建好后,旅游旺季时,每月有游客约2000人,住宿费,伙食费,加上购买民族特色产品茶叶、青椒、门巴木碗等,带来户均纯收入年均可达18000元。乡村旅游业将促进经济发展,“农家乐”将给群众带来更好的生活。

  (本报记者 银 燕整理)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州长李红民代表(彝族)

  自加压力 漂亮“转身”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山区、半山区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90%以上。如果按照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十分困难。但通过自加压力,“跳起来摘苹果”是可以实现的。

  楚雄州生态资源独特,要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做好文章,比如:以元谋冬早蔬菜为代表的绿色基地建设,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以野生食用菌为主的非木质林产业等,打造医药工业园区、绿色食品园区、特色蔬菜园区。同时,传统工业也要漂亮“转身”,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要聘请专家团队,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发展辣木精深加工,建设彝药工业园区等。

  (本报记者 朱家顺整理)

  宁夏吴忠市市长白尚成代表(回族)

  “金色名片” 走向国际

  吴忠市被誉为“中国回族之乡”。近年来,吴忠市抢抓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着力打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去年清真产业产值达到180亿元,2015年将力争突破200亿元。

  然而,清真产业的发展也有现实挑战。首先,长期以来吴忠市的清真产业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其次,清真产业包括穆斯林用品没有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标准,通向国际发展的道路严重受阻。目前,国家民委已经批准在宁夏成立全国唯一的清真食品认证中心,接下来,建议加快出台国家认证标准,助力打造清真产业“金色名片”。

  (本报记者 时圣宇整理)

(责编:刘阳阳(实习生)、闫嘉琪)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搜词热搜代表热搜委员议案提案

数据来自360新闻

图解两会

两会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