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热词:历年两会
人民网>>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专题

贯彻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文艺工作者要更“洁身自好”

代表委员呼吁:艺术家要从“名利场”中解脱出来

朱珉迕 张骏 栾吟之

2015年03月12日16:11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表述,引起众多文艺界代表委员关注。

何以担起“精神”之责?讨论中,不少代表委员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针对时下公众对文艺界部分风气的担忧,身为文艺工作者的他们称,文艺工作者需首先向自己“开刀”,时刻提醒“洁身自好”。

  权力与艺术应当彻底分开

  此前,部分官员腐败中牵出的“雅贿”等不正之风,对文艺界形象产生影响,并引发公众持续关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政协会议上直言,“腐败对文艺领域的伤害很大”。
  冯骥才说,一旦文艺作品被用来当做腐败的工具,文艺领域将不再出现顶尖的艺术家。“我们的文化有高原,没有高峰。因为‘高峰’的积极性被侵蚀了,好的艺术家都去画商品画了。”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小品演员巩汉林表示,滋生文艺界腐败现象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一些文艺工作者在文化自觉方面存在缺失,“拜金主义流行,很多人约束不了自己,而是把目光盯在了钱和利益上。”
  “搞艺术的人,自己一定要清醒。”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说,“有了点名气,人人都敬重你,不知不觉就变得商业化。艺术家要学会把自己从‘名利场’中解脱出来。”
  冯骥才说,一旦有权力介入,文艺作品就能被当做工具输送利益,“应该让权力与艺术彻底分开”。

  不要变成“市场的奴隶”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说,囿于评价体系的缺陷,少数有能力的编剧、导演和名演员成为了“飞行艺术家”。他们跑到各地“打造精品”,“哪里顾得上深入生活、学习充电、潜心创作、细致打磨?只能是戏不够,灯光布景凑,大制作的魔幻舞台取代了有特色的艺术表演。”
  这样的后果是,创作者们当了“市场的奴隶”。吴江直言,已经有人用粗放型的方式经营文化,甚至为了经济效益用低俗冒充民俗、用庸俗偷换幽默、用恶搞取媚观众。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亦直言他对不少文艺作品看不懂:“演的是抗战英雄,发型却是‘莫西干头’,口中不停地冒出粗话。我们的胜仗,是这样打下来的吗?”
  全国政协委员、现代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对此表示,对这类“文化雾霾”要彻底清理。文艺工作者需要学会“俗题雅做”,要让老百姓喜欢看,又能潜移默化引导他们的审美往更高的一个层次走。

  公众人物责任大于普通人

  而在近期,部分演艺界名人身上出现的负面新闻,亦让文艺界处于风口浪尖。全国政协委员、知名演员濮存昕说,既然身为公众人物,文艺界人士的责任就要远大于普通人。
  “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必须守住底线,”他说,“一旦踩了红线就得吹哨。毒瘤需要手术,病毒需要猛药。”
  在廖昌永代表看来,公众对负面新闻“一说就是文艺界”,一些文艺界人士也感到委屈,“但既然受到了公众关注,我们就要受得住这个委屈。”他表示,艺术家必须爱惜自己的羽毛,“除了艺术修养,更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不然你就是反面教材。”(记者 朱珉迕 张骏 栾吟之)

(责编:张婷婷(实习生)、张雨)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搜词热搜代表热搜委员议案提案

数据来自360新闻

图解两会

两会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