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 汀 温素威
2015年03月05日04: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法治“温度”几许?来自基层的感受最有说服力。3月4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海南代表团驻地望远楼宾馆,海南省万宁兴隆华侨农场职工余永华代表给记者讲述了一个身边基层法院的故事。
“有一天我回家,看见几个法院的人在地头跟人说话。我觉得很奇怪,抓人有公安,打官司去法院,法院的人到田里去做什么?”一见到余永华,他就打开了话匣。
一问才知道,是兴隆法院的法官上门调解案件。原告和被告是兄妹,两人母亲去世后留下一些槟榔树和政府给的一笔抚恤金,妹妹觉得哥哥花钱大手大脚拒绝分给哥哥,结果闹上了法庭。法庭充分了解双方的情况后,反复调解,最终妹妹支付给哥哥8000元。
“这样的案子虽然很小,但在老百姓当中反映很大。”余永华说。“和百姓接触多的是基层法院,如果基层法院能实现司法为民,公平公正,百姓遇到事情,就不会找信访找政府。为什么有的地方老百姓喜欢找信访,说到底就怕人情案关系案。打官司又打不赢,不打又咽不下那口气。”余永华说。
在兴隆,当地百姓无人不知兴隆法院。“这个法院可是‘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是全国的哦。”余永华强调说。
这个法院特殊在他们的法官能把法庭开到地头上。余永华说:“兴隆法院办案法官一直在加强与镇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农场的联系,推动建立联动调解机制。他们会到家中和当事人拉家常,了解当地的民情民俗,这样既把握了第一手诉讼资料,又拉近了法官和当事人的距离,使很多纠纷化解在基层。”
余永华说:“农民都挺忙,各种便民举措方便了百姓,而调解优先又避免了大家对簿公堂,免得费时费事又伤感情。”
为了最大发挥法庭便民、利民、为民的长臂服务作用,对于辖区内旅游纠纷,兴隆法庭开办了“旅游法庭”;对农产品买卖等纠纷案件,他们启动“瓜菜法庭”,到田间地头开庭审理、巡回办案;农忙时开设“夜间法庭”,方便农户诉讼;对于行动不便,路途遥远的当事人,实行上门立案、上门调解。如今,这些法庭等已形成海南特色法庭便民品牌。
数据来自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