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简政放权、去除公章之痛,拔掉路上的“软钉子”,一边是放管结合、打破资金之箍,拔掉路上的“硬钉子”。两相结合,其实恰恰构成了“创客风潮”最需要的创业文化。
不出所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郑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这一表述,让青年一代的“创客”有更多期待。同时也在催人思索,究竟什么是创业创新文化?应当如何来厚植?
2015年新春,《新京报》记者奔寻各地,探访20名新青年,探寻他们创业、创新的经历与心路。这其中,有网络销售的青年,带领全村人走向网上家具致富路。还有参加总理座谈会的90后,针对大学生兼职搞起APP。
回顾这些创业者的故事,看到的是成功者的经验,更有潜在的成功者的渴求。一则,更宽松的政策环境,二则,松紧适度的货币环境。两者共同构成了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简政放权,新一届政府对创业者抛出的橄榄枝,既有包容性的政策环境,更有法治化的营商氛围。简政放权、依法行政,可以有效降低创业创新的成本,形成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两年前的审批削减承诺,已经超前完成,这是我们共同的信心。
另一方面,创业从本质上说,是资本投入的一场战役,而创新从本质上说,也是资本驱动下的技术进步。反观现实,不少小微企业不缺点子,也不缺市场,在全面深化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缺的往往正是宝贵的“第一桶金”。因此,解决创业者“贷款难、贷款贵”的老问题,与改革、优化环境一样重要,都是厚植创业创新文化的有机组成。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也有充分的考量。在去年货币供应量增速的基础之上,今年定下了12%的目标。对于日渐井喷的“创客风潮”,政府工作报告更留下了一个“口子”——“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这种应对风险的心态,实事求是,值得称道。当然,如何把“创客”精神发扬极致,有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全社会一起参与进来。
一边是简政放权、去除公章之痛,拔掉路上的“软钉子”,一边是放管结合、打破资金之箍,拔掉路上的“硬钉子”。两相结合,构成了“创客风潮”最需要的创业文化。政府部门有所担当、为所当为,资金、政策一个都不能少,“创客风潮”定会大有作为。
□井桥夕(财经评论人)
数据来自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