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8日电 (记者 曹树林)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副省长夏红民认为,适时制定出台《质量促进法》是提高我国质量水平的法制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夏红民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质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内生动力。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推动我国制造向我国创造转变、我国速度向我国质量转变、我国产品向我国品牌转变”。在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构建“放、管、治”三位一体的质量提升格局,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了“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这标志着质量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尽快制定《质量促进法》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新常态,进入提质增效升级的“第二季”,质量成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只有提升质量,才能节约能源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才能提振消费信心、满足人民需要,从而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只有以质量的提升“对冲”速度的放缓,才能把我国经济发展从“速度时代”推向“质量时代”。
尽快制定《质量促进法》是完善中国特色质量法制的需要。我国当下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和制造业大国,现行的质量法律主要是《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主要调整的是产品质量,但涉及到服务质量等广义质量,尚无一部统一的法律予以规范。此外,现行质量法制重点关注的是质量安全,鲜有涉及质量发展。现行《产品质量法》调整范围宽泛,在监管的手段上主要是规定了国家监督抽查和执法打假两项制度,手法单一,特别是在发挥市场、行业协会和政府的作用促进全社会整体质量提高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空白。
尽快制定《质量促进法》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国务院已先后颁布两部《质量振兴纲要》。全国已经有30个省(区、市)提出了质量兴(强)省战略。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显示:95.1%的公众认为有必要实施质量强国战略,90.6%的公众表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与自身的关系紧密。可以说,促进质量提升是众望所归。
纵观世界各国,德国、日本、美国、韩国等国适时制定质量振兴促进法案,有力地提升了其国民生活质量、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解决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解决发展质量的问题,必须把质量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
夏红民建议,制定出台《质量促进法》,在内容设计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则,如立法宗旨、适用范围、概念界定、基本原则等。二是主体内容,包括质量发展规划的编制要求、实施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建立质量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开展质量状况统计分析和风险管理、实施质量兴省(市)工作、探索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建立质量激励机制、质量创新、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构建质量诚信体系、提升服务业质量、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等内容。三是法律责任,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第三方、消费者等社会主体相关法律职责等。
数据来自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