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 沈寅
中国经济不行了?崩溃即将到来?这种声音从哪儿冒出来的?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小厨一查,最近,《华尔街日报》刊发了题为《中国经济崩溃即将到来》的文章,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大胆提出了“中国崩溃论”,认为,GDP增长逐步放缓将导致民众大规模的不满,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这一观点,引得西方个别媒体应声附和。
乍听之下,有两个论调。一种比较悲观,认为经济下行、长期低速将是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另一种可谓唱空,似乎在新常态里,中国经济将一蹶不振。对此,小厨只有呵呵了。啥也甭说,咱先来看看数据。
数据凸显稳中有进
先看GDP增速,2014年中国7.4%,对比发达国家,美国2.4%,欧元区0.8%,日本才0.2%,中国增速遥遥领先;对比金砖四国,印度7.4%,南非1.4%,俄罗斯0.7%,巴西0.1%,中国增速无疑强劲。试问,那个经济不行了的国家,经济增速能名列世界前茅!
小厨想说,“事非经过不知难”。经常爬坡登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开始时上得疾也爬得快,可越往后越感吃力,因为空气越来越稀薄,速度自然也就慢下来了,然而不经意间回头望去,却发现自己攀上了“群山渐小”的新高度。登山如此,经济发展也如是。
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疲弱的“亚健康”状态依然持续,经济金融风险上升,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国内经济仍处在“三期”叠加的阵痛期,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工业生产价格持续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比较严峻。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顶住巨大的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增长,成就来之十分不易。
当然,看中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不能光看GDP一个数,要看更全面的数据,才能反映经济运行的全景。
到2014年底,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1322万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实现了国内粮食产量“十一连增”;根据联合国贸发会《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2014年中国成为全球外国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国,也是中国自2003年以来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有力的数据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试问,哪个经济将崩溃的国家,就业数据、百姓收入会逆势上扬,吸引外资会登顶全球?
GDP增速放缓而就业和收入稳定,同时,物价平稳,农业稳固,外资稳定,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这是我们无需为速度过度担心的理由,更为重要的是,还应该看到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经济变化要看“含金量”
2014年的7.4%增速,是一个有着较高“含金量”的增速水平。
首先,产业结构在孕育新的突破。继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工业以来,趋势正在延续。到2014年年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其次,需求结构有积极的变化。2014年以来投资增速继续高位放缓,出口增速开始换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2014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再平衡的态势比较明显。
再次,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2014年,我国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2313元/人(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提高7.0%,这是劳动力素质提高、科技进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区域结构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增强。
最后,资源环境成本消耗正在不断减少。2014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
上述数据表明,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有所集聚,同时新经济的成份在茁壮成长。小厨在想,对中国经济持怀疑态度的人难道没有看出来,整个中国经济继续在向好的预期方向发展、在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吗?
经济行不行,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如果说经济结构变化、能耗下降这些离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话。那么,还有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正发生在我们身边。
第一,出国旅游火了!中国人占了两个第一。
国家旅游局2014年12月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综合此前发布的数据,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场,同时我国也以境外旅游消费1020亿美元,超过美国和德国位居世界第一。
第二,保障不断提高。我国建立了覆盖全世界最多人口的一张保障网,全国95%的城乡居民有了基本医保。而根据最新情况,2015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在2014年的基础上提高60元,达到380元。
第三,看网络消费。2014年,阿里“11?11”网络购物节全天交易额571亿元(约合93亿美元),而美国“黑色星期五”所有传统商场的销售额也不过91亿美元,所有网络销售额仅24亿美元。
第四,看出行便利。高铁四通八达,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高铁沿线的旅游发展。2014年,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6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
改革开放激发活力
如果说,数据给以当下信心,那么,改革将带来未来自信。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号角响起,各种红利正在不断被释放出来。
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商事制度,启动铁路运输、邮政业、电信业“营改增”改革试点,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这些举措点燃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激发了市场活力;2014年,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8.1%,尤其是铁路、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的行政壁垒被打破后,民间资本大量涌入,为这些行业注入新的生机。此外,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改革全面实施,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这些措施破除区域发展壁垒,深化对外开放。
金融改革大步向前。民间金融的热情获得鼓励,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已全部获准筹建,前海微众银行已经开始试营业。《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发布,酝酿20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举将大大改变中国金融生态,有力支持利率市场化推进。同时,随着沪港通全面开闸和新版退市制度施行,证券市场环境持续改善带动市场信心不断高涨。新三板市场面向全国扩容,挂牌公司数量大增,进一步完善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激发了实体经济活力。
不仅如此,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等大幕也将拉开。自上而下,改革释放巨大红利,且正持续深化。
赏“新”悦目高增速
自下而上的创新也在改变着中国!
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在拼,企业其实也蛮拼的。
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制高点。商业模式创新,拓展发展空间。管理创新、营销创新、设计创新、产业链整合创新……挑战更意味着机遇,新常态下,各类企业创新百花齐放。
更让专家学者们惊叹的是,2014年,无孔不入的互联网经济,给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络消费正为中国消费创造着巨大增量,据测算,约60%的网上消费与线下零售是替代关系,而其余40%则是增量消费,而且这种增量消费在三四线城市占近60%。
颠覆传统行业,互联网思维正撬动经济转型。从各类金融理财“宝宝”的问世,到打车软件的流行,再到钢铁、装备制造拥抱电子商务,互联网思维正向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渗透。同时,O2O(线上线下)模式已开始广泛传播,网络协同制造、工业云等模式已初露端倪,互联网正在更深层次上对传统行业进行重构。
展望2015年
展望今年,从外部环境看,金融危机后的调整仍未完成,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仍然一波三折。从内部环境看,我国仍处于“三期叠加”,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解决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等等矛盾仍需付出较大努力。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处在战略机遇期,新常态更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上列举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4方面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看经济运行的质量。
2015年,我们仍将面临许多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中高速增长”以及“提质增效”仍将是中国经济的主旋律。一边是改革风起云涌,一边是创新海阔天空。对于上下合力、改革创新双轮驱动下的中国经济巨轮前景,我们没有理由悲观。
版权说明: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转载、使用务必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数据来自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