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1日电 (人民网前方报道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今天上午举行记者会,邀请科技部部长万钢就科技改革与发展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和国际在线记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达到13312亿元,对比以往,每年的科研经费都有所增加。在这么大的科研经费投入之下,为什么我国一些包括电子,比如手机的芯片、汽车的发动机,还有机器人等行业,核心的技术仍然依赖进口。请万部长解释一下原因,何时才能让老百姓用上“中国芯”?
[万钢]:刚才你提到了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我想解释一下,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支出是一个从全社会来统计的一个概念。我刚才也介绍了,它的投入来源与投入结构,其中76%左右来自于企业。这说明我们的企业正在高度关注自己创新能力的成长,也说明了我们的企业已经进入依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来赢得市场竞争的阶段,竞争态势正在发生变化。这是近几年来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
您刚才提到了关于电子信息方面的问题。近十年来,我们国家的集成电路市场快速增长。长期以来,国家通过相关科技计划,对我国的集成电路技术研发给予了持续的支持。特别是2008年以后,通过电子与信息领域三个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围绕着全产业来部署创新链,对集成电路的设计、装备制造、成套工艺等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给予了集中的支持,也有效地提升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刚才我说,像刻蚀机、离子注入机,这些都逐渐走向了世界。
在集成电路的芯片领域,我国以申威等为代表的超级计算机,CPU已经实行了自主发展,自主的嵌入式CPU在数控机床、工业装备领域开始使用。“TD-LTE/SCDMA”、自主的手机芯片等方面相关技术已经开始商用,并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处理器及控制器、存储器等一些集成电路的高端芯片,目前在全世界生产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才能够制成,形成了一个全球的市场。这一是和我们国家起步比较晚有关,另外一个也跟投入有关。
比如电子与信息领域三个重大专项,从2008年到2013年累计的中央财政投入大概是290亿人民币左右,而英特尔和微软两家公司仅在2013年研发投入就达236亿美元。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明确了今后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方向、任务和具体的措施,对科技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下一步在具体落实纲要方面,将集中力量来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抢占和构建重要环节的战略制高点,为提升我们国家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这也需要企业和整个产业以及创新环境的共同努力。
数据来自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