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方斌
不知不觉,两会“终场哨”即将吹响,诸君,是不是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莫急,精彩还不肯步入尾声呢。
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举行闭幕会。近3000名代表的手指,通过电子表决器,对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两高”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报告、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等,投下神圣一票。随后,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还将上演一场世界瞩目的“重头戏”,李克强总理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是不是很期待?
话分两头。回味“两会时间”,热点此起彼伏,话题接连不断,围绕着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形成的舆论场,就像一个观点的超市、建议的海洋,令人应接不暇。许多网友说,今年两会几乎覆盖自己关注的所有问题。
听着代表们面红耳赤的争辩、执着不懈的追问,有时甚至需要主持人控制节奏才行,看着他们开启“学霸”模式,在报告上飞扬修改注释,想必你跟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小厨的感受一样:人大代表很“较真”。诚如有代表所言,“两会不是社交场合”“我们都是来开会议政的,不是来做客的”。
在这样的较真氛围中,人大议案提交了522件。更令人振奋的是,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审议过程中,从发现“税率法定”被删除,到恢复“税率法定”,用了不到96个小时。许多代表都称,“这是对代表意见的尊重,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在小厨看来,这96个小时,正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生动体现。
在这个“议政广场”上,给百姓更多“获得感”、学校少点“铜臭味”、司法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让创新青年敢于“折腾”、“正门”开足“邪门”易堵……真知灼见迸发,观点交锋交融;“四个全面”“新常态”“有权不可任性”“互联网+”……众多热词,不仅被代表委员屡屡提及,也深入街谈巷议中。两会之声,形成一个又一个新闻热点,在各种媒体终端广泛传播,成就了一道全民共享的思想盛宴。
不能不提那15场新闻发布会,有时一天三场联排,总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各路官员汇集在中外媒体的“闪光灯”下,面对记者的“狂轰乱炸”,不惧问题敏感尖锐,少了“无可奉告”的搪塞躲闪,多了“自曝家丑”的从容坦诚。无怪长期研究中国经济的日本学者江原规由亦说,两会就是我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信息源。
人来心到,人大代表如此尽心履职,连“马路时政通”的北京的哥都点赞道,今年会风会纪好了,吃吃喝喝没了,听不到什么雷人雷语了,常说的“保障房建设”“税收法定”等话题都和老百姓直接相关,“感觉两会和我们更近了。”
小厨想,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贴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能够陪伴我们走过六十载春秋,一解当年“窑洞对”中的历史周期律。遥想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历史性的一刻,令“六亿人民心花开”,亦开启了一段气势恢宏的民主之旅,开播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她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关键阶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种作用体现在,每年两会都是一次当下国计民生问题的全面揭示,都是一次针对问题的制度性破解。难道不是吗?中国各领域的问题,从教育公平到司法改革、从医疗卫生到延迟退休等,通过人大代表带到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发言席上,他们不辱使命传递了人们最迫切的期待。在他们和政协委员的共同推动下,去年国务院各部门出台的相关措施多达1700项,一大批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其实,两会并不只是两个十多天的会议,两会更丰富的功能体现在会期之外更多的百姓生活中,体现在将抽象的民主概念具体化、生动化的过程中。因此,思辨的结束,是实干的开始。小厨冀盼,两会后,代表委员们尽心履职,落实两会精神,凝聚万众力量,奏响“四个全面”的时代强音。
这正是:
共襄国是余音绕,参政议政履职坚。
复兴大业凭实干,蹄疾步稳度关山。
(全书到此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转载、使用务必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数据来自360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