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專題

【中央廚房】

跟兩會新聞發言人學“講故事”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 李洪興

2016年03月04日10:32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首次亮相全國政協新聞發布會,王國慶就收獲了“故事大王”的稱號。其實,會講故事、能講故事,是一名新聞發言人的基本素養。因為,面對很多無法預計的問題,一個故事就能輕鬆地化繁為簡、化險為夷。

正所謂,“講好故事,事半功倍”。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要求,“講述好中國故事”,並且,他本身就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做了良好示范。近幾年全國兩會上,不管是呂新華、傅瑩還是王國慶,也都有“以故事帶動問題”的鮮明風格。在此,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帶大家學學兩會新聞發言人的“講故事”技巧。

技巧一:直面問題,一針刺破

記者提問:怎樣讓每個人都能講好中國故事呢?

王國慶回答:我想起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在當今美國的漢學研究領域裡面是赫赫有名的,但是很少人知道東亞系的前身其實是由一名華人勞工建議並且捐款建立的,這是美國大學裡面的第一個中文系,當然他的捐款肯定不夠了。據記載這是110多年前的事兒,這名華工的英文名字是“Dean Lung”(丁龍)。為什麼他要提議呢?他說為了讓美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就是為了這一點他把差不多一生的積蓄——12000美元都捐給了哥倫比亞大學,要求在該校設立漢學教育,這個故事令我很感動。時至今日,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特別是發展、變化中的中國,仍然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點評:道理說上千遍,不如一個故事。王國慶運用一個中國人以實際行動向國外展示中國形象的故事,來回答“講好中國故事”的提問。試想,還有什麼比一針刺破更為直接?這裡盡顯了發言人的深厚知識儲備,也說明要想讓人懂你,轉換話語體系、轉換表述方式尤為重要。

技巧二:典型舉例,以點帶面

記者提問:對於貧困地區尤其少數民族地區的脫貧,全國政協能夠發揮哪些作用?

王國慶回答:不知道各位是否聽說過“包虫病”?這是一種在我國部分高寒、干旱、少雨農牧區比較常見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因為患病感染率、致死率都比較高,所以被稱為“虫癌”。這種病也成為制約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有一些家庭因為有人患了這種病而致貧、返貧。去年全國政協就包虫病防治組織委員到青海、四川、新疆、寧夏四個省區進行調研。委員們深入到牧區,和牧民同吃同飲,到家裡、到醫院看望病人,當地的干部群眾都十分感動。隻有通過這種深入的調研,所以他們才能摸到實實在在的情況。有關部門高度重視調研回來以后提出的意見建議,國家衛計委、科技部已將包虫病防治列入國家重大計劃,並啟動包虫病綜合防治試點工作。這說明,人民政協在推動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方面大有可為。

點評:做了什麼,能做什麼,如果不熟悉本職工作,肯定回答不上來。王國慶的厲害之處在於,他能輕鬆地例舉出政協委員們的行動及其成效,能針對一個專題問題,講述出典型的案例故事。這其中,既能看出政協委員們的參政議政積極性,也能讓更多人對政協工作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作用,保有更大的信心。一個故事,以點帶面,這何嘗不是雙贏?

技巧三:引証權威,再現場景

記者提問:在新一屆政協當中,在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路和舉措?

呂新華回答:人民政協的首要職能就是政治協商,所以我們有幾個會議大家是知道的,那就是全體會議、常委會議、主席會議等協商的形式。除了這個以外,我們有四個平台,在這裡我說一個小的故事,本次大會主席團會議主持人俞正聲先生有一次找我談話,他說,你對我們政協四個協商平台應該是知道的吧?我當時說了三個,有一個怎麼都想不起來,這四個平台是什麼呢?是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我們努力把政治協商納入了決策的程序,五年來開展了各類協商活動有420多次。

點評:有些中央領導的聲音,我們未必知道,一經披露也會記憶深刻。呂新華很好地抓住了這一點,引証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的一次談話,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權威性,而且讓聽眾更深切感受到中央領導對協商民主制度建設的重視。同時,把談話的工作場景用平實的語言講出來,如同場景再現,說者回味悠長,聽者印象深刻。誰還能說這種故事沒有說服力呢?

技巧四:以已代人,現身說法

記者提問:您認為新環保法能解決這些問題嗎?全國人大會有什麼措施保障環保法的實施?

傅瑩回答:大家可能都注意到,近幾天天氣都比較好,今天早晨我拉開窗帘,看到藍天白雲,真是心裡頭充滿了感動。但是我記得年輕的時候,在兵團勞動,每天都是藍天白雲,但是那時候好像就不怎麼注意到,那時候好像每天惦記的就是怎麼能吃飽飯。現在生活是改善了,我們國家可以說是以超快的速度進入工業化,同時我們也幾乎是以超快的速度造成了我們環境的透支。現在環境問題已經成了社會上最關注的一件大事了,人民群眾關心,黨中央、國務院也高度重視,可以說這一段時間是出重手在治理環境問題。我們全國人大常委會經過四次審議,出台了新環保法,這個環保法被稱之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是“有牙齒”的環保法,對污染是“零容忍”,而且懲治措施也是非常嚴格的。

點評:傅瑩就是這樣柔中帶剛。同在一片藍天下,誰人不受霧霾苦?當她用“早晨我拉開窗帘”“心裡頭充滿了感動”“我記得年輕的時候”等表述時,猶如一陣清風徐來,新聞發言人與記者之間不再隔著講台,也不再隔著職務之別,儼然鄰家朋友的閑聊,輕鬆之中把問題與舉措一一呈現。既肯定了幾十年的發展成就,也不回避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既表明了“空氣面前人人平等”,也強調了治理污染務必從嚴的決心。這種“以己代人,現身說法”的講故事能力,聽者也會“心裡頭感動”。

技巧五:設身處地,“問者”自悟

記者提問:政治體制改革的內涵是什麼?全國人大作為一個重要的國家機構,在使用一些透明、問責等做法制度化方面,可以做哪些具體的事情,才能更好地治理中國這樣一個復雜的、迅速變化的國家?

傅瑩回答:你一定注意到在中國上上下下對進一步深化改革、對進一步擴大開放有著廣泛的共識,有這樣一個政治共識。我走過很多國家,也比較注意觀察其他國家的情況,像中國這樣三十多年如一日,堅持不懈推進改革,確實是很少見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的法寶,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有我們今天的成績。

你肯定還記得剛來中國的時候,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那個時候我們還是短缺經濟,還用糧票,吃飯曾經困擾了我們這個國家多少代人。但是現在我們超越了這個層面。這次召開大會,你可以看一下網上大家關心的問題、代表提出的問題,是一個更高層面的追求、需求。比如希望有更加公平的教育和就業機會,希望老人、病人有更好的照顧,希望有更好的生態環境,希望有更豐富的文化生活,另外很重要的是希望政府更加高效、更加廉潔。

點評:面對一名熟悉的記者朋友,面對一個敏感的政治問題,如何把握好尺度,如何不繞開問題,考驗著發言人的智慧。傅瑩就能用自己的經歷帶你看看中外對比,“不要總拿中國說事”;能讓“問者”自己去體會在中國的變化,“總不能過分自我懷疑”。顯然,一名優秀的新聞發言人應當有這樣的能力,即:再敏感的問題,無非都需要說清楚一個朴素的道理,回答的人積極面對,也讓提問者細細體會,換位思考並不難。

今天,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的新聞發布會即將召開,傅瑩再一次在發布台面對廣大記者。她又會講述哪些故事?會不會再有一些訣竅?我們拭目以待。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責編:申亞欣、盛卉)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超級專車

兩會e客廳

動畫解讀十三五

兩會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