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 黃 超
近幾年來,全國政協大會上委員們的現場發言,聚焦社會熱點、關注民生痛點,這些人民“代言人”直陳時弊、尖銳犀利,總會贏得熱烈掌聲。
10日下午,15名委員亮相十二屆全國政協大會首場大會發言。今年又有什麼諫言將走紅網絡?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一一搜羅,絕對解渴!
【國企改革】
厲以寧:防止個別領導說了算
——激勵的多少由混合所有制企業根據本行業和本企業的狀況而定……必須公開化,防止個別領導人說了算,或為了平衡企業內部矛盾而違背當初實行股權激勵制度的初衷。
——不能把職工持股視為本企業的一種“福利”,更不能形成在企業大門外擺地攤出售職工所持股票等做法。
【金融市場】
李稻葵:鋤禾日當午,炒股好辛苦
——大幅下降的股市,百姓敢相信嗎?難怪民間有言:鋤禾日當午,炒股好辛苦,對著K線圖,上下都痛苦。
——特別建議成立証券檢察院和証券法院,將所有關於証券違規的檢察與審判集中在一個地方,防止上市公司所在地機構插手,大力強化執法的力度!
——“一行三會”沿用鐵路警察式的監管,其弊端在2015年股災救市過程中已經表露無遺。
【脫貧攻堅】
陳章良:不必熱衷熒屏上的光鮮靚麗
——既要防止把扶貧工作作為短期行為,以為“沖一把,以后就沒有貧困了”﹔又要防止由於強調貧困的相對性,而淡化了對深度貧困的關注。
——有些地方,領導頻繁調整,每一任都搞先易后難,結果真正困難的群眾就很難排上隊。7000萬人不是個小數,如果到頭來,還總是有那麼一小部分人,成為我們工作的“鍋底”,成為“死庫容”,我們就沒法交賬。
——貧困戶脫沒脫貧,要群眾認賬﹔貧困縣能不能脫帽,要堅持標准。不能搞“數字脫貧”或降低標准,甚至搞“先脫帽后脫貧”。
——不要把脫貧攻堅標准混同於高水平的新農村建設。這兩者有聯系,但也有區別。如果期望值定得過高,不但做不到,還有可能因此負債,出現“扶貧致貧”的現象。
——脫貧攻堅是各級政府的責任,更是貧困群眾自身的迫切要求。現在,領導壓力層層傳導,就容易產生急躁情緒。群眾的主體地位和參與仿佛就不那麼重要了,甚至成了“走過場”。
——把握好扶貧開發的宣傳尺度,建立正確導向,側重扶貧工作的雪中送炭,而不必熱衷於熒屏上的光鮮靚麗。
【電商監管】
陳星鶯:真藥被“黑”,欲哭無淚
——有位來自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反映,其公司產品、廠名、廠址及注冊商標均被假冒,導致真正的品牌被列入藥監局“黑名單”,企業也被香港衛生署查封,艱難維權持續一年之久,真是欲哭無淚。
【制造業競爭力】
李書福:制造業的利潤已經比刀片還薄了
——要防止出現“科研做得好不如報告寫得好”“項目做得好不如與領導專家處得好”等不良現象
——企業還要承擔很重的稅費負擔,制造業的利潤已經比刀片還薄了!
——有的制造業企業自嘲:“辛辛苦苦一輩子,不如在資本市場講個小故事!”希望把降成本行動落到實處,不能“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