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
新華社記者梁冬、劉東凱
3月的黑龍江,春寒料峭,但皚皚白雪覆蓋的黑土地下正萌動著勃勃生機。
天剛蒙蒙亮,已舉家在興十四村生活5年的大連庄河市農民孫淑梅便會匆匆出門,來到自家在村西的溫室大棚,細心觀察草莓的長勢。
孫淑梅夫妻倆承租了村裡的7個溫室大棚種植草莓,孩子在村裡的學校上小學三年級。“一個溫室大棚雖隻有半畝多地,卻可以產2000多斤草莓,反季銷售,一斤草莓最少能賣到20多元。扣除人工及購買種子等費用,一個棚能淨賺兩三萬元,7個棚年收益約有20萬元!”孫淑梅掰著手指,計算著她家2016年的收入。
此時,遠在北京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也惦記著鄉親們今年的收成。他常常利用會議間隙,在電話上同村委會成員討論加快實施新建200座大棚等十項惠民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代表團的講話給我們莫大的鼓舞。我們要鼓足十二萬分的精氣神,把新農村建設好。”他這樣對記者說。
“農村要想富,必須有堅強的黨支部。”這是付華廷的信念。40多年來,村總支一班人團結一心,咬定青山不放鬆,帶領大伙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當年那個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的“三靠村”,如今已成為“龍江第一村”。2015年,興十四村總資產已達22億元,利潤超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7.6萬元。這個村原有村民200多戶、1000余人,卻吸引了9000多流動人口。
一個好支書,一個好支部,一套好制度,一條好思路。村委會主任、村黨總支副書記付海廷告訴記者,這就是興十四村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最重要原因。
在新華社一名記者在北京採訪付華廷的同時,另一名記者趕到了興十四村。
半個世紀前,村民們從山東臨沂遷移到興十四村。回顧當年,第一代墾荒人劉鶴亭對困苦年代依然歷歷在目:“那年代,我們住的是馬架子茅草屋,吃的是菜渣饃饃和糊口粥,一件衣服穿四季,一年到頭也掙不來幾個零花錢。”
1972年,23歲的付華廷被推選為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上任第一天,付華廷就向父老鄉親立下誓言:不讓一戶受窮。
從那時起,無論面對多大壓力和阻力,村總支班子要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的思路從未改變過。
新上任的付華廷帶領村民們開始了農業機械化耕作的嘗試。他悄悄地到跑遍了周邊的農機站,硬是靠牛拉、人背,把拖拉機的1000多個零部件買了回村裡,並組織村裡的能人,查找資料,共同裝配出了興十四村的第一台拖拉機。村裡有了“鐵牛”,開起荒來就是不一樣:過去一個強壯勞動力最多能耕種40多畝地,使用拖拉機后一人能耕種2000多畝,效率提高了50多倍。
興十四村的耕地原來全是沙土地,村民們形象地說:“破皮黃,漏水跑肥,不打糧。”如果不改土造田,就打不出糧食。於是,付華廷又帶上村民們開始了改土造田的創舉:全村青壯勞力,帶上山東大煎餅,無論是在寒風凜冽的冬季還是烈日炎炎的盛夏,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萬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畝貧瘠的耕地裡,把600多畝高低不平的沙土地變成了良田。
“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能干的,自己首先不能干。”付華廷說,班子團結不團結,班子的一把手起決定性作用,不能光靠耍嘴皮子,要帶頭去干。
記者採訪了解到,在付華廷的帶領下,興十四村兩委班子成員人人都是頂梁柱,敢碰硬、敢擔當,勇於挑擔子,得到了群眾的真心擁護和全力支持。每次換屆選舉,興十四村從不設候選人,都是一張白紙發到黨員手中,願意選誰就寫誰,村黨總支主要成員連續近40年當選,付華廷更是連續44年以高票當選。
多年來,興十四村正是本著“不讓一戶受窮,不讓一人掉隊”的發展宗旨,對少數人口多、勞動力少的特殊村民家庭,除給予經濟補償外,還採取強戶包弱戶的辦法,使困難戶盡快脫貧致富。
如今,興十四村僅有2%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其他人員均在村辦企業工作。全村80%以上的村民都住進了花園別墅,有線電視、電話入戶率達100%。此外,村民們還享受著各種各樣的福利待遇:不管大人小孩,每年補助100斤大米和50斤白面﹔65歲以上的老人實行退休制,每年可享受200斤大米、100斤白面的補助,每月還享受80元的補貼﹔村民享受農村合作醫療待遇,村民有了病,大部分醫藥費由村裡報銷﹔兒童入托、入學全部免費。
沿著整潔寬敞的水泥路進村,一片紅頂白牆的別墅區立刻映入眼帘。記者敲開了村民陳麗艷家的房門,這是一棟二層別墅,總面積近兩百平米,共有三個臥室、一個書房和一個客廳,在一樓還有一個車庫。陳麗艷在興十四村展覽館工作,愛人則在村裡的企業開車,不算獎金,兩人的月收入都在3000元左右。此外,家裡每年還可獲得村集體的年終分紅3萬多元。
“咱農民的生活不比城裡人差,咱也有固定收入和生活保障,這裡青山綠水的環境更是超過了城市。這全因咱村有個為村民干正事、辦實事的黨支部,咱村的黨員干部吃苦耐勞沖在前,一心為公,從不謀取私利,讓咱村民服氣!”陳麗艷說。
付華廷對自己和黨員干部“約法三章”,請客不到、送禮不要、家屬和親友不搞特殊化。近年來,村裡每年用於小城鎮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多達幾億元,全部實行招投標,一切公開。村支書、村委會主任、工程隊經理的親屬中沒有一人參與項目。村總支帶領村民協商制定村規村約,做成“小紅本”發給大家,黨員干部帶頭執行,違者受罰。
“干部不能搞一言堂,想一手遮天是不行的。要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大伙都按照規矩辦。”付華廷說。
在付華廷及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如今的興十四村依托現代農業,組建了大型企業集團--富華集團,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細化工、畜禽飼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個品種的產業體系。近年來,他們陸續與溫州海螺集團、北京挑戰集團、福建世紀之村集團、河北劉現庄集團等國內大企業集團合作,建設投產了植酸酶項目,有機水稻加工項目,農村信息進村入戶電子商務、政務、農務綜合服務平台項目、20萬噸糧食倉儲物流項目和雜糧生產加工等一大批項目。2015年,新建成的興十四村富華生態產業園年實現產值近4億元,帶動就業2000多人。
北國3月,冰雪還挂在枝頭。但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的講話卻如同春風,吹進了興十四村人的心坎。
晨練后的劉鶴亭又不自覺地走入了興十四村史展覽館,當年那台富有傳奇色彩的拖拉機正靜靜地躺在展館的一角,像一本展開的書完整記錄了早年興十四人艱苦奮斗的足跡,更見証了興十四村黨支部帶領村民致富的坎坷歷程。
撫今追昔,老人感慨萬千:“有了黨中央的關心支持,有強有力的村支部領路,我們在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上就有奔頭,有干頭,有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