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程宏毅)近20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在教育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即便如此,农村地区的教育依然相对落后,其师资的水平不足,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刘红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各级政府在精准扶贫、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可以与一些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合作,引入社会组织的优质资源,借用他们成熟的经验,做新的有益尝试。
目前农村地区的教育形势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农村教师整体水平较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且流失严重,即使有特岗教师制度的补充,但是由于其岗位不稳定、教学能力有限等因素制约,目前并不能满足整体需求。虽然社会各界对于乡村教育的关注和公益的热情高涨,但是很多个人或组织所进行的支教活动,因缺乏持续性、没有准入门槛、不注重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对当地学生和教师产生负面影响。
刘红宇委员表示,经过她本人的亲身参与,发现一些一直致力于支教服务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已经探索出一套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的精准教育扶贫模式。
“精准教育扶贫,是相较之前以短期支教为主的粗放式教育扶贫而言的,是指针对农村地区特有环境和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对不同区域和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治贫方式。”据刘红宇委员介绍,一些社会组织已经探索出而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
1、优秀人才接力支教。吸引了一大批来自重点高校,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具备优秀的教学技能,并对农村教育怀有持续关注及高度热情的优秀人才。每年都会有新一批的支教老师加入,保证了农村学校能够持续不断有新的优秀教师力量注入,弥补了当前农村教育师资不够,师资力量差的问题。
2、培训乡村教师,从根本上提升乡村教育师资。对入选支教的老师,邀请一流专家、培训师进行入职培训和每年的集中培训。并提供访校听课与远程支持。此外还关注当地教师的提升与成长,为他们补充优质的学习资源,提升教学能力。
3、集中优势力量精准教育扶贫。和地方政府合作,以引进优质教师资源为突破口,以乡镇中心学校为基地,以承办乡村小学为重点,连片带动学区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包括各村小、办学点和独立幼儿园的整体发展,以点到面,普遍提升乡村学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乡村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还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并为教育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这不仅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刘红宇委员就我国农村地区精准教育扶贫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中国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变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的不合理状况,加大对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二、建议将对农村教育所增加的投入中,大部分用于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培训,以及向各类社会组织采购相应公共服务,用于推行教育精准扶贫计划。
三、建议对投身公益的优秀人才给予鼓励和优待。对于参与过政府采购的精准教育扶贫项目的社会组织的志愿者,建议国家对其进行补贴,减轻社会组织的负担,使得相应社会组织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扩大提供公共服务;除了物质上的优待,还应在精神上予以表彰和鼓励。
四、建议初期将一些社会组织作为试点:推进优秀人才短期支教模式常态化试验,尝试变成中国农村学校的标准制度,从一个社会组织的行为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计划,持续为农村教育的末梢输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