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赵敬菡)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让社会各界再次关注中医药。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医卫界委员也就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认为,健康中国的核心是健康水平、生活质量与预期寿命的提高。中医药除具有医疗效果外,更具有治未病、养生保健与康复医疗的独特作用,在健康中国建设中要重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认为,应该发掘中医药古籍精华,推进中医养生保健与康复医疗。
“中国传统医药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处于弱势地位”,也是不少委员的共同感受。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提出,中医“平和生命状态”的价值标准和西医“消除致病因素”的价值标准,决定了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知识体系。由于知识结构的改变,西方文化的快速扩张,人们越来越听不懂中医在说什么。这也导致了对中医价值的严重低估。王旭东认为,应该改革现有体制,将其作为与现代科学平行的独立知识体系,从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完全剥离,给中医完全独立发展的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王承德也认为,当前中医西化、中药西管十分严重。出现了以西医学的观点、标准来衡量和检验中医,来要求和改造中医的不正常状态。他建议,认真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政策,对现有束缚、限制中医药的法规、政策文件进行认真研究,并加以修改,创造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环境,给中医药松绑。
来自解放军昆明疗养院的全国政协委员黄传贵认为,由中医、民族医、民间医构成的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的原创医学体系,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理念。应充分认识和发挥传统医药在我国医改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传统医药知识的普及教育,加强传统医药的开发研究,将传统医药纳入医保体系,健全完善传统医药传承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屠呦呦研发青蒿素治疗疟疾是中西医结合的成功范例,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医疗手段,也是中医融入世界主流医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指出,目前中西医结合存在缺乏发展规划、专业后继乏人、执业资格仍有政策障碍等问题。
为此,温建民提出建议:一是政府部门应提高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制定“十三五”中西医结合发展规划,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科发展建设。二是加强中西医结合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三是明确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范围,允许其在综合医院各科执业。
针对老龄化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认为,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的方向。而在医养结合时,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在抗衰防老、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破解养老难题。他建议,开展中医药服务规范化研究,形成符合中国居民健康需求的中医健康干预和促进方案;出台中医药服务规范和标准,引导中医药医疗和养老护理机构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组织开展对中医药服务的评价和监督;开展对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让中医药发展得更好?曹洪欣认为,中医药领域专业人才队伍不足是一个“拦路虎”。就此,他提出具体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国家与地方联动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建设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中医专业队伍。二是建立工作协同机制,科学设置中医养生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目标、方案,增加高等院校中医临床专业人才培养数量,畅通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渠道,做好师带徒模式与高等教育模式的协调统一。三是注重应用型中医人才培养,突出治未病与养生保健、康复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全方位保障建设健康中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