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評論員 何鼎鼎
在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改革與創新依然是最高頻的詞匯。“改革”被提到74次,“創新”出現了61次。政府工作報告最惜筆墨,如此高頻隻能說明全面建成小康之路上,改革創新不缺位、不休止。同時,這也提出一個新的命題:改革創新鐘聲要繼續敲響,如何讓時代涌現更多“敲鐘者”?
事業興衰,唯在用人。隨著中央八項規定、“反四風”持續亮劍,庸政懶政怠政的存活空間越來越小,“不盡責就問責,不作為就挪位”,江蘇泰州甚至推出了反向激勵為政后進者的“蝸牛獎”﹔而作為硬幣的反面,如何制度性地激勵和保護肯作為、敢作為的先進者,同樣至關重要。在5日的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就強調,要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讓廣大干部願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這句話讓改革創新者更有干勁。
激勵、容錯、糾錯,形成了一個擔事、干事、成事的完整制度閉環。一段時間來,“千裡馬”與“犟驢”擔子迥異卻同槽共食,讓人為“千裡馬”抱不平。完善激勵制度,就是要讓“千裡馬”吃到“好草”,揚鞭奮蹄、日行千裡﹔改革進入深水區,“低垂之果”早已摘完,具體改革不“碰壁”不“濕鞋”怕是很難,若無寬鬆的容錯環境,領導干部難免有思想包袱。健全容錯機制,就是要讓“小馬”不再戰戰兢兢,敢於蹚水過河﹔健全糾錯機制,則為辦成事提供了兜底保証,通過提供制度性“車轍”,讓改革與發展的雙輪不跑偏、不脫軌、行穩致遠。
激勵與保護改革者,其實就是為改革創新保駕護航,這是我黨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良傳統,理應堅持下去、完善起來。深圳蛇口工業區探索的股份有限公司、干部聘用制、住房商品化等無數個“第一”至今挺立。“蛇口精神”的背后,不是單單某個人在撐腰,而是整個時代在搖旗吶喊,在鼓勁高呼“向前走、莫回頭”。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擔子落在各級領導的肩頭,每一項任務都可能需要試錯,我們依然需要“定心丸”。
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無論是摁在安徽小崗村的十幾個手印,還是畫在南海邊的那個圈,連綿起伏的中國改革磅礡氣象中,敢想敢做、腳踏實地的改革先行者從不曾缺位。而造就改革創新者的,正是一個可大膽施展拳腳的改革時空。“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就是讓改革創新者繼續無畏坎坷、大膽前行,就是讓改革時空永遠傳遞下去、拓展開來。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