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歷年兩會
人民網>>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專題

【中央廚房·解碼】政府工作報告有力回應了外媒哪些關切?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 張建波

2016年03月06日15:39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外國人也很關注中國兩會,尤其關注經濟類話題。3月3日,美國《時代周刊》在其網站發了一篇科普兩會的文章,認為兩會有利於投資者了解中國將如何應對經濟發展,並提到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是一個重點。

綜合看外媒對兩會的報道,看好中國機遇和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聲音比較多,不過也有唱衰中國經濟的雜音。3月5日上午,政府工作報告發布,報告其中一些內容令人歡欣鼓舞,同時也有力回應了一些外媒的疑問。

關於發展動力

有外媒指出,在經歷多年高速增長后,2015年中國GDP增長6.9%。當前世界經濟復蘇與增長乏力,中國經濟會不會出現硬著陸或“斷崖式”下跌?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去年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速普遍放緩,而中國GDP增長是在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的基礎上取得的。按估算,去年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6.1%,中國經濟仍是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的最積極因素。

政府工作報告是這麼說的:“中國的發展從來都是在應對挑戰中前進的,沒有過不去的坎。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物質基礎雄厚,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大,改革開放不斷注入新動力,創新宏觀調控積累了豐富經驗。”

關於經濟潛力

有外媒刊文,問道,2016年中國經濟能否實現預定的增長目標?

不少長期在華的外國人士對記者說,他們關注兩會中有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關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話題。其實在科技驅動創新等多個領域,對在華外企而言,中國經濟大有潛力可挖。

在改革創新中壓力和困難固然存在,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更值得關注。政府工作報告大篇幅提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提及要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要“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提高實體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關於五年計劃

有外媒稱,“十三五”規劃像個花架子,實施起來有難度,問中國將如何推動經濟改革?

一些外媒惡言中傷中國經濟並不稀奇。中國經濟發展的每一步,都會給世界經濟帶來影響。“十三五”規劃著力破解發展難題,其目標在行動上必將落到實處。“歐亞評論”網站近日刊文稱,中國如果改革成功,將為世界樹立榜樣。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做好“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牢牢抓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鬆,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報告稱,“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發展轉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資源和科技創新,既是一個伴隨陣痛的調整過程,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升級過程。隻要闖過這個關口,中國經濟就一定能夠浴火重生、再創輝煌。”

關於創造就業

有外媒報道,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在新常態下能否解決好就業問題?

部分外媒在大寫特寫中國困難時,忽視了中國經濟中的亮點。中國在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結構調整的加快,中國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不斷增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政府工作報告稱,將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從根本上說,發展的不竭力量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9億多勞動力、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和優勢。”

關於在華外資

有外媒發問,近段時期,中國跨境資金流動波動加大,外匯儲備下降,是否會出現恐慌性資本外逃?

跨境資金外流與資本外逃區別很大,這完全是一種誤讀。事實上,中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前景繼續被投資者看好,以長期投資為目的的外資流入沒有改變。

兩會前,不少外企高管告訴記者,他們看好中國投資環境。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幾次提到外資,指出去年外商投資限制性條目減少一半,95%以上實行備案管理。報告稱,中國將在2016年“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繼續放寬投資准入,擴大服務業和一般制造業開放,簡化外商投資企業設立程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關於絲路建設

有外媒質疑“一帶一路”的和平屬性,問“一帶一路”能否惠及所有國家?

“一帶一路”倡議是交響樂,不是獨奏曲,不是中國加強區域影響力的“地緣政治工具”。“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區域互聯互通的加強必定會促進多贏,給域內外國家經貿合作帶來便利和機遇。

翻閱政府工作報告,可發現報告強調要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以行動“統籌國內區域開發開放與國際經濟合作,共同打造陸上經濟走廊和海上合作支點,推動互聯互通、經貿合作、人文交流。構建沿線大通關合作機制,建設國際物流大通道。推進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

關於發展紅利

有外媒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從非洲等地區國家的進口額下降,是否會沖擊相關國家經濟?

部分外媒混淆視聽,把一些國際上的暫時困難歸咎於中國。在世界經濟最困難時,中國承擔了拉動增長的重任,越來越多的國家分享到中國發展的紅利。

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中國要在2016年“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著力實現合作共贏”“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在開放中增強發展新動能、增添改革新動力、增創競爭新優勢”。

中國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便車、快車,實現協同發展和聯動增長。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責編:劉潔妍、常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超級專車

兩會e客廳

動畫解讀十三五

兩會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