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歷年兩會
人民網>>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專題

【中央廚房 銳評】治理“號販子”,行動上見決心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  李洪興

2016年03月06日16:39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兩會審議討論正在熱烈進行,一些民生話題備受關注,“號販子”就是其中焦點之一。

  代表委員的聲音,為解決久治不愈的“號販子”難題,掀開了一角。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衛計委主任方來英的提案之一是建議“號販子”入刑;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劉玉村建議,一方面提高挂號費診療費、降低藥費檢查費,另一方面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的薪酬制度;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在“部長通道”表態,會同公安部門保持整治高壓態勢,也真正做到挂號實名制、推進分級診療制度。

  不管是醫療領域的管理者還是行業的主管部門,都不僅意識到“號販子”對醫療秩序的危害,而且較為清晰地指出了根源性問題,即醫療資源的供需失衡,這也是醫療的結構性矛盾。問題是行動的先導。如果依法打擊“號販子”只是治標,那麼如何通過制度設計來均衡醫療資源則是治本的關鍵。諸如挂號實名制、用高挂號費擋住不必要的“扎堆”專家號等,都為疏通看病難的“堵點”提供了路徑參考。

  然而,話說回來,標本兼治還需要很長的路,需要更完善的制度探索。而行動力正是制度探索的最佳探測器。在網上,網友為相關提案叫好,為李斌主任對怒斥“號販子”的女孩說“謝謝”以示稱贊時,也表達了對看到卓有成效的落實行動的期待。例如,會后是否把提案內容再做論証進行試點、能不能對定期的整治工作進行公開通氣、可否對一些政策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輿情反映民意,而響應民意的最好方式就是實干的行動。

  隻要看到真作為,老百姓就能體會到政府治理的決心,就會有底氣有信心。從這個角度而言,解決“看病難”不僅僅要在同情、理解、提議中有個說法,更應該在舉措、制度、法律層面見實效,這樣才能提高群眾的獲得感、人民的滿意度。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責編:劉潔妍、楊牧)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超級專車

兩會e客廳

動畫解讀十三五

兩會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