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評論員
兩會,是代表委員履職參政的重要平台。因此,代表的建議、審議,委員的提案、討論,都是很有價值的“富礦”。有的成了“民生富礦”,有的則成了“新聞富礦”。這兩天,有關衛視頻道真人秀,曹可凡代表的觀點成了“新聞富礦”的一部分,引發不小的爭議。
“衛星台不能變成真人秀電視台,新聞、文化應當留有一席之地。”曹可凡代表希望通過制定規則來引導節目制作的導向。與此同時,另一種聲音說,“為什麼讓藝術行為規范化、整齊化?”一個議題激起千層浪,這本是好事,而且可以充分調動各方聲音來討論,如何讓文化藝術產品更精致,更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有的文化節目如何更好地取精去糟,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輿論場上又出現了另一種“雜音”。他們可能不同意某些觀點,不願就事論事地討論問題,而變成了謾罵和人身攻擊,一些不雅的詞匯頻頻出現,不免有失風度。正如一名網友留言,“不應該說粗話,不應該有人身攻擊性語言,有失水准”。
其實,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主流是理性的。面對一個有充分探討空間的話題,正反雙方到底是在理性對話還是在蠻力撕扯,到底是站在自身立場各說各話還是站在觀眾受眾角度說話,恐怕既不是幾句攻擊就能蓋過去,也不會因為知名度高就支持率高。畫好同心圓、找到共鳴點,才是爭辯的題中之義。
言論自由不是言論攻擊自由,網友和觀眾們真正期待的是高質量的電視節目、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大代表履職建言,正提供了一個探討的契機。在代表敢發言、敢代言的同時,網友可以借助相關議題形成理性討論的氛圍。最終,把好的電視文化產品端給老百姓,把有文化教育內涵的電視節目呈現出來,才真正有價值、才能實現共贏。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