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07日04: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要抓住時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下午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人才發展為支撐,推動科技創新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機結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摘自《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
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代表
學科建設更加聚焦創新
本報記者 曹玲娟
“要真正實現創新驅動,關鍵是要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代表說,教育與科技創新關系非常密切,高校的學科建設應當向建設創新型國家聚焦。
許寧生介紹,“復旦正在系統梳理課程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學科結構,並在既有優勢學科的基礎上發展新的增長點,構建面向創新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我們希望把人才培養目標、教育科研體系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得更加緊密。”
“高校在創新體系中是起支撐作用的。”許寧生說,復旦大學在原始創新方面具有比較明顯的學科優勢,同時,在微納電子、腦科學和類腦人工智能、能源材料等學科上正全力沖刺,“我們正在推進融合創新,解決綜合性的重大創新課題。”
許寧生認為,創新驅動是一個綜合效應,需要技術、管理、經濟等多方面人才,多學科的創新人才培養非常重要,而高校則應發揮創新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和主陣地作用。
吉林省鬆原市委書記李相國代表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本報記者 祝大偉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吉林省鬆原市委書記李相國代表認為,隻有補齊創新的短板,才能在發展中佔領先機、贏得優勢。
創新的短板究竟短在哪、該咋補?李相國認為,首先,創新發展的理念不能“短”,要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讓創新成為全社會的風氣。
“一個地區的創新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推進、人才的培育和創新環境的優化。”李相國說,應該突出發揮區域資源、區位、產業等方面優勢,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和科研成果優先轉化,培育好創新的主導產業和優勢新興產業。
李相國還認為,地方政府應積極搭建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實現科技、人才、設備等資源共享。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代表
創新成果告別“雪藏”
本報記者 賀 勇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程京代表在聽完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后,將涉及創新的內容用筆一一勾畫出來,“總理在報告中強調強化創新引領作用,為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為鼓勵創新,各級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但與創新的需求仍有距離。”程京說。
他舉例,世界上第一款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芯片研發成功后,一直被拒之臨床門外,原因就是國家現有與醫療衛生相關的政策中,沒有針對“醫療創新技術”的扶持性政策和准入制度。程京說,很多潛心研發的技術和產品,在最具競爭力的市場窗口期,卻被“雪藏”在繁冗的報批文件中,而國外同類產品卻攻城略地、搶佔市場。為此,他建議,“政府部門在創新技術的落地及應用領域要積極作為,為企業的自主創新全程保駕護航。”
貴州省黔東南州政協副主席胡國珍委員
做好大數據這篇大文章
本報記者 蘇 藝
“十三五”時期,貴州如何實現“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貴州省黔東南州政協副主席胡國珍委員的回答是,“必須堅持創新發展,進一步突破創新瓶頸。”
胡國珍說:“我們曾經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觀念陳舊,實際效果也不好﹔而現在,我們有意識地突破常規、改變思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是突破創新瓶頸的第一步,也是我們走出一條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的關鍵一步。”
胡國珍認為,發展戰略創新與發展理念創新同樣重要,“比如,可以運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努力實現‘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
視覺統籌: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07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