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歷年兩會
人民網>>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專題

用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李培林

2016年03月10日04: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歷史一再証明,在很多情況下,謀求發展光靠趕超的勇氣和激情是不夠的,必須有正確的發展理念作指引,這樣才能少走彎路、實現發展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對國際形勢和國內發展階段性特征的重大變化,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特別是在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了黨和國家發展理念的與時俱進。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是指引我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發展實踐的行動指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理念的突破和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主要目標的發展理念,特別是提出了快速提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發展要求。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提出把黨在20世紀末的戰略目標定為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並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鄧小平同志說:“所謂小康,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年人均達到八百美元。”提出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是我國發展理念的一個巨大突破和進步。此前,我國很少使用人均指標,通常是以工農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來衡量發展。由於這一指標不能反映淨產出和人均生活水平,所以盡管從數字上看增長速度不低,但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改善,也難以了解我國的真實發展水平。實際上,1978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隻有190美元,在世界上排在后列,甚至低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提出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使我國對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目標有了比較精確的定位,提出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路徑更加符合國情和發展規律。

在發展目標中強調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在當時也有國際發展大勢的影響。二戰以后,許多從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發展生產力、緩解貧困、增強國力,它們多數確立了以經濟增長,更確切地說是以提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目標的發展戰略。聯合國第一個發展十年(1960—1970)的報告,1969年應世界銀行要求提出的皮爾遜發展報告,以及作為聯合國第二個發展十年規劃底本的廷伯根發展報告,都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作為首要發展目標。而且,東亞和拉美一些國家和地區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快速發展,印証了提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重要性。然而,片面強調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核心的經濟增長而忽略全面發展,在一些拉美國家也帶來產業畸形、資源浪費、環境污染、貧富懸殊、債台高筑等問題,造成有增長而無發展,甚至使一些拉美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認識到完善發展理念的重要性。早在1982年底,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在通過“六五計劃”時,就把“國民經濟五年計劃”正式改名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增加了“社會發展”的理念。隨著實踐的發展,我們黨又提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社會進步”“人的全面發展”“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發展理念,並形成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體擴展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發展理念的提升伴隨改革發展進程,發展理念的突破推動改革發展實踐的突破。今天,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我國發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提升,預示著我國發展將再次取得突破性成就。

踐行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關鍵抉擇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發展出現了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民群眾對未來發展和生活前景產生了新的期待和更高要求。與此同時,國際形勢動蕩多變,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發生深刻變化。與30多年前相比,今天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對許多新情況、新趨勢、新問題、新挑戰。要理解新情況、把握新趨勢、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必須進一步完善和提升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它聚焦國情、突出問題導向,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踐行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關鍵抉擇。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不創新隻能是死路一條。我國改革開放后長期依賴投資、出口和勞動力供給,通過引進外資、實施外向型發展戰略和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目前,這些條件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表現為產能過剩、出口受阻、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僅僅依靠傳統發展動力,繼續沿著老路走,已經很難走得下去。在這種情況下,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無論對於經濟持續增長還是對於產業結構升級,創新都是關鍵一招。我們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成為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之魂,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創新並不僅僅指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也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創新也不僅僅指高科技、機器人、互聯網等,創新體現在每一個產品、每一台機器設備的升級換代和標准制定權上。過去我們說,不改革隻能是死路一條﹔現在我們也可以說,不創新也是死路一條。創新是艱難痛苦的,也是長期的,短期難以奏效。全球產業結構和產業鏈的上端,長期被西方發達國家壟斷。要打破這種壟斷,必然會受到打壓和排斥。所以,對創新的長期性、艱難性必須有充分准備。近年來,我國在大飛機、重型汽車、智能機床、高鐵、高速公路、大型橋梁、手機、互聯網等一系列領域已成功走出創新之路,顯示出創新的巨大動力、潛能和廣闊前景。我們必須堅定信心,通過創新盡快實現新舊動力轉換,實現發展的成功轉型。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隻有處理好發展中的重大關系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經濟起飛和快速發展階段,從1978年人均GDP不足200美元到2000年人均GDP超過800美元,用20多年時間增加了500多美元﹔從2000年開始,僅用15年時間,人均GDP就從800多美元增加到8000美元,增加了7000多美元。在這讓世界驚嘆的快速發展中,發展的不協調問題也格外突出。特別是城鄉和區域之間發展不協調、不平衡問題以及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大問題,成為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短板。人均GDP8000美元曾經是一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國家遇到的增長“天花板”,因為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等問題,它們在這個“坎”上停滯了一二十年。我國“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是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入高收入國家(人均GDP超過12000美元)門檻的關鍵時期,必須高度重視協調發展,特別是要解決好農村地區、發展落后地區貧困人口的發展問題。國內外發展的經驗和教訓都表明,協調發展是處理好一系列重大關系的基本遵循。

綠色發展是對發展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也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然方向。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就曾提出不能走一些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一些地方對快速脫貧和富裕起來的渴望壓倒了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要求,追求經濟增長的短期政績帶來了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等嚴重后果。霧霾、飲用水和土壤污染、食品藥品不安全等,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引起人們的反思。有人說“奮斗打拼幾十年,換不回一片綠水藍天”,這話雖然有些偏激,但道出了綠色發展的緊要性。突出強調綠色發展,不是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也不是為了宣揚一個口號,而是我們付出慘痛代價后下定的堅強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從我國發展實踐中得出的至理名言,是關於財富源泉理論的新思想,目的是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對外開放從沿海開放、沿邊開放、內陸開放再到全面開放,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大勢,帶來了我國經濟的持續繁榮發展。國際發展經驗表明,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孤立於世界經濟體系之外封閉發展。我們應利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深刻認識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的深刻變化,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提高我國在全球治理中制定規則的話語權,維護國家經濟政治安全,防止國際風險對我國產生系統性影響。

共享是發展的目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共建共享的社會。因此,必須把共享作為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則加以認真踐行,特別是要解決好突出的民生問題。當前,在就業領域應高度關注和解決好以大學畢業生為主的青年就業問題,化解產能過剩中的就業與職工安置問題,以及農村勞動力進一步轉移問題﹔在教育領域應解決好教育公平問題,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防止農村貧困人口因教育短缺而造成貧困代際傳遞﹔在收入分配領域應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加快減少貧困的步伐,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准下5500多萬貧困人口如期全部脫貧﹔在社會保障領域應突出解決好進城農民工轉變戶籍后的同工同保問題,加快推進戶籍人口城鎮化,基本實現社會保障法定人口全覆蓋﹔在醫療健康領域應解決好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解決好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在社會治理方面應協調好征地拆遷補償、復轉軍人安置、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等方面的矛盾,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處理上訪和群體性事件,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使全體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堅持新發展理念包含的重大原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富民之路,其間也遇到過通貨膨脹、政治風波、企業大規模虧損、國際金融危機、重大自然災害、重大流行病害等一系列重大挑戰,但我們都成功應對和克服了。總結這些年的發展經驗,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斷完善和提升發展理念,用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包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大原則。在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這些重大原則。

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習近平同志指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我們在實踐中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動搖”。新發展理念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我們的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也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發展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同時必須更加注重質量,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是辯証統一的關系。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在發展中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新發展理念是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以解決突出難題、瓶頸問題、短板問題為導向提出的,其中貫穿著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一個從發展動力到發展目的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集中體現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有機統一。發展經濟是改善民生的基礎,改善民生是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我們黨反復強調牢固樹立並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民生是人心向背的風向標,是社會輿論的晴雨表,是發展信心和發展決心的壓艙石。社會要保持和諧穩定,國家要保持長治久安,就要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落實新發展理念,就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用改革和法治為發展保駕護航。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創新手段,善於通過改革和法治推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發揮改革的推動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還有大約35年時間,當前正處於從實行改革開放起到實現現代化長達70多年的歷史時期的中間點,這是一個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從這個新的歷史起點出發,用近5年時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接近或邁入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再用30年左右的時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這些發展目標並非易事,必須創新發展手段、轉變發展方式、拓展發展路徑。通過深化改革,持續為發展增添活力、提供動力﹔通過加強法治,營造安定有序的發展環境、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改革與法治共同發力,為我國豐富發展實踐、提升發展境界、拓寬發展道路保駕護航。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10日 07 版)

(責編:覃博雅、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超級專車

兩會e客廳

動畫解讀十三五

兩會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