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 楊麗娟
3月11日,上任環保部部長1年多的陳吉寧,在北京梅地亞中心召開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這是他第二次在這樣的場合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過去一年,霧霾天的煩惱尚未散去,人厲害還是風厲害的討論還在持續。面對公眾高度關注的環境保護問題,陳吉寧會如何作答?
治霾人厲害還是風厲害?
“今天天很好,我以為記者問的第一個問題不會是和大氣有關的問題”。陳吉寧說,去年年底出現三次大范圍、長時間的重污染天氣,今年1、2月份,一直到3月份又出現了很多藍天,有一種冰火兩重天的感覺。到底怎麼看?也有人問,到底是人厲害還是風厲害?
陳吉寧認為,目前,我國處在污染治理的第二個階段,走向不受外部條件影響的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即我們在持續地治理,但受到很多比如風速、濕度、降雨等這些自然邊界的影響,會出現波動,有時候好就達標,有時候又會比較重。特別是在極端天氣情況下,這個表現就更為突出。陳吉寧強調,去年年底的重霧霾天氣就與強厄爾尼諾現象有關。
陳吉寧表示,已為治理污染付出了巨大努力,會繼續用硬舉措應對硬挑戰。
經濟發展與環保是否對立?
對於把兩者對立起來的觀點,陳吉寧進行了駁斥。
陳吉寧說,今天仍然有一部分干部認為環保和發展是對立的,它不是對立的。還有部分人認為環保是包袱,抓環保就會影響GDP,就會影響發展,存在著不能為、不想為、不敢為的問題。現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就是要推動從追求量到追求質的變化。
陳吉寧特別指出,這個“質”不僅僅是經濟質量的“質”,好的經濟質量也是好的環境質量,同時它體現了總書記提出的新發展理念這樣的質量。他還強調,大家看到環境今天是短板,但也是機遇。
陳吉寧還以坐標的概念闡述經濟發展和環保的關系。他說,如果我們做一個坐標的話,橫坐標是環保,縱坐標是經濟發展。環保工作解決經濟和發展之間的矛盾,就是怎麼樣形成一個內生的機制,推動我們的發展從第二象限、第四象限進入經濟發展和環保工作都好的第一象限,而不要掉在第三象限。
環保法是否真的長出了鋼牙利齒?
陳吉寧從五個方面介紹了環保法實施的情況,提到了大家關注的約談。他說,落實地方政府的環境保護責任是環保法第六條的明確規定。隻有落實地方政府的環境保護責任,地方政府守法了,企業才能更好地守法。大家可能注意到,去年我們加大了督政和公開約談的力度,環保部對33個市(區)開展了綜合督察,公開約談了15個市級政府主要負責人﹔督促各省(區、市)對30%以上的地市級政府進行了環保督察,對31個市進行了約談、20個市(縣)實施了區域限批、176個問題挂牌督辦。
此外,陳吉寧特別提到,去年全國實施按日連續處罰715件,公布其中74個典型案件,大家說環保法“長牙齒”,這是其中“長牙齒”的一塊。罰款數額是5.69億元,查封扣押4191件,各級環保部門下達行政處罰決定9.7萬余份,罰款42.5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34%。
對於環保法實施過程中仍存在的一些問題,陳吉寧也沒有回避:相當一部分地方的黨委政府及部門環境保護責任不落實,環保的壓力層層衰減,越到基層責任越不清楚、責任越不落實﹔企業的環保主體責任也不落實,企業違法問題還是屢禁不止,特別是一些地方、企業環境信息公開不夠詳實﹔基層執法能力過弱,不論是人員配備上還是裝備配備上,有些執法部門連車都沒有。陳吉寧表示,今年仍然作為環保法的“實施年”,將針對這些問題繼續做好環保法的實施。
提高環境稅會增加企業負擔嗎?
針對外媒的這一問題,陳吉寧表示,全國人大正在起草環境保護稅法,核心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稅,是為了更好地建立一個機制,鼓勵企業少排污染物,多排多付稅,少排少付稅。
據陳吉寧介紹,這項工作在國務院分工中是財政部牽頭,正在積極推進,環保部下一步會配合財政部做好相關的工作。這項工作也會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包括企業的意見,盡快從過去傳統上環保收費的體制轉到從稅的角度解決環境問題。
環保的數字指標與老百姓有啥關系?
陳吉寧說,如果大家關注“十三五”規劃中的這些指標的話,可以發現有兩大領域:一是環境質量。不論是水,還是大氣,都提出了明確的環境質量要求。質量就是與老百姓的感覺直接相關的。二是總量的要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這些指標都有總量的要求,它不是和環境質量直接挂鉤的,但是它對改善環境質量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陳吉寧認為,我們到了需要系統、科學地解決我們怎麼樣用更好的方法、更小的代價解決污染問題的階段。整個指標的設定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從這樣一個思考下設置的。他表示,我們有信心完成這樣一個目標,給老百姓提供更干淨的水、更藍的天、更潔淨的土地。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