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歷年兩會
人民網>>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專題

【中央廚房·銳評】“兩會表情”的面子,履職進步的裡子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評論員 李洪興

2016年03月13日17:39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全國兩會,有兩樣東西能賺到不少眼球:一是“聲音”,二是“表情”。今年,借助新技術,各類高清圖片組成了“兩會表情包”,著實火了一把。

豐富,是今年“兩會表情”的一大特點。既有領導同志下團的表情包,又有新聞官和翻譯員在發布會時的表情圖﹔既有代表委員接受採訪時的手勢,又有代表委員婉拒訪問的示意﹔既有“部長通道”上的言談舉止,又有新聞發布會上的細微舉動……凡此種種,在這樣一個嚴肅的議政場合,形成了一道獨特而多樣的“表情風景線”。不管是微笑、鎖眉,還是抱拳、欠身,表情背后是姿態之變,也是履職參政的一大進步。

有人說,別讓表情勝過聲音。曾有一段時間,用僵硬的面部表情和單一的手勢動作來回應記者提問,是不少代表委員尤其是官員的選擇。於是,不少人猜不透無聲的表情,更呼吁多一些有聲的“干貨”。如今,代表委員們的表達方式越來越個性化,“兩會表情”在某種程度上,開始成為態度立場的一部分。

可以說,未聽其言,先察其色,也能明白幾分心思、讀懂幾點意思。比如,環保領域的代表委員“很少笑”,當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袁駟問記者,環境是不是有所改善,得到肯定后笑了起來。這種表情變化既是壓力的釋放,又有被認可后的欣慰。

古人雲,相由心生、言為心聲。一組表情背后往往是不經意間的姿態變化,是角色身份的調適。就在幾年前,“部長通道”上更多是擺手的動作、急促的步伐,很多人不願意在通道上多留幾分鐘,更不會跟記者多說兩句。對比之下,今年通道上的大多數部長態度更加主動、臉上有更多笑容、語氣裡更有底氣。基本不用記者再追上去“問問問”,而是他們有意識地走過來“說說說”,甚至針對大家關心的“敏感問題”抖一下料。

有什麼樣的姿態,就會浮現什麼樣的表情。不把自己當成“部長大人”,而作為代表委員的一分子,把發聲視為有責任,把回應關切視為義務,就不會在面對鏡頭時表現出畏懼躲閃的表情,反而會以自然、自信示人。換句話說,姿態上放下,神情就放鬆。

不過,舉止神態再動人,也難掩履職參政的吸引力。換個角度說,“兩會表情”背后反映著一個可喜的變化,即少了追捧的熱鬧、多了認真的冷靜,不忘初心、回歸本職才能真正做到“代表民意”。代表們在大會上聽取政府工作報告時的凝眉思索、部長們在記者會上的撫發撓頭、委員們在討論時的連說帶比劃,似乎都不願意錯過一個關鍵詞、一個重要觀點、一次有價值的交鋒和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

喜怒哀樂是普通人的情緒,也構成了代表委員們的兩會符號。“兩會表情”只是一個縮影,或許正如人言“見証民主政治進步”。我們更期待鏡頭之下的認真、理性與嚴謹,記錄著代表委員們參政議政不斷在走向成熟。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責編:劉潔妍、肖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超級專車

兩會e客廳

動畫解讀十三五

兩會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