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4日04: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數據摘自政府工作報告和《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
主持人:肖偉光(本報記者)
對話人:
程恩富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任)
程少雲代表(湖北省鄂州市副市長)
劉橋英代表(貴州省貴安新區高峰鎮麻郎村支書)
格桑卓嘎代表(西藏拉薩市城關區納金鄉塔瑪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吳 江委員(中國人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王忠哲委員(遼寧省鞍山市副市長)
林曉昌委員(雲南恆燊能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現在還有多少人靠打魚為生、江裡的魚還多不多”“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兒”……兩會期間,總書記這些貼心的話,讓代表委員倍感溫暖。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執政黨對人民作出的庄嚴承諾。“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這是我們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各項民生事業穩步推進,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越來越多,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日俱增。
連日來,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深入學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結合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圍繞改善和保障民生建言獻策、出謀劃策,大家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了更深理解,對發展成就倍感自豪,對全面小康充滿信心。
多策並舉,擦亮民生底色
精心設計、精准操作,補齊短板、縮小差距,不斷提升群眾生活品質
主持人:為政之道,民生為本。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發展理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共享發展,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同時也體現了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那麼,怎麼評價新時期新階段我們國家在民生方面取得的巨大進展?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到底如何?
程恩富:以民為本、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不斷改善民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多策並舉,就業保持平穩增長,居民收入較快增加,社會保障繼續加強,社會救助、殘疾人保障制度建設邁出重要步伐,在建成全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上,“網底”進一步織牢,戶籍制度改革伴隨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更多農民變市民……在涉及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精心設計、精准操作,補齊短板、縮小差距,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
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實現經濟總量的提升,更要關注和解決改革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程少雲:群眾獲得感的增強主要來自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改善民生,鄂州市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在湖北省實現了“十二個率先”,包括率先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率先實現村村通客車、率先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等。鄂州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越過越安穩,獲得感越來越強。
金獎銀獎,不如百姓夸獎
政策帶來的優惠越來越多,群眾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
主持人:古人說,“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我們黨從“打土豪、分田地”到“脫貧困、奔小康”,從來都是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為了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大家在實際工作中是怎麼做的?
林曉昌:近年來,我們切實感受到政策帶來的優惠和便利。逐步推行的營改增政策,避免了營業稅重復征收、不能抵扣、不能退稅的弊端,實現了增值稅“道道征稅、層層抵扣”,切實有效降低了企業稅負,增加了企業發展活力和后勁。稅務程序的簡化讓納稅人辦事越發方便,讓每一個企業都有減輕負擔的獲得感。
格桑卓嘎:我最深刻的感覺,是咱們老百姓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現在,種地不交稅,上學不付費,看病不出村,養老不犯愁,住房也不比城裡差。村裡建起了公寓式樓房,村民住得寬敞明亮,村裡開小車的人也多了起來。孩子上學15年免費,村裡還有文化活動室。作為一名西藏人,我從心底裡感到真是趕上了好時代。
劉橋英:前幾年,村民一聽說我要去參加全國兩會,就趕來提意見、提要求。這既反映出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充分信賴,也表明農村發展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短短幾年,麻郎村路通了、水通了,800多畝桃子林、李子林和近萬隻土雞養殖,給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
“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夸獎”。這幾年,村民感受最深的,就是精准脫貧效果明顯,貧困山區開始過上好日子。我的手機裡存著麻郎村“脫貧成績單”:2014年,精准識別出72戶貧困戶,共275人建檔立卡,當年實現全村脫貧63戶共245人﹔2015年,脫貧2戶共8人,實現整村脫貧﹔目前,全村隻有7戶22名特殊貧困人口實行政策兜底。今年兩會前,我照例走訪村民聽取意見建議。大家都讓我捎句話到北京:日子越來越美了!
經濟下行,民生不能下行
財政收入增長放緩,但該給群眾辦的實事一件也不能少
主持人: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財政收入增長雖放緩,但該給群眾辦的實事一件也不能少。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大家有哪些硬招實招?
程少雲:目前,從全國來看,財政收入潛在增長率下降,而財政支出剛性增長的趨勢沒有改觀,平衡收支壓力較大。在此情況下,財政支出要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重點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堅持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相協調,守住民生底線,壓縮其他支出,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轉方式、補短板、防風險、促開放,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增強持續增長動力。
王忠哲: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與去產能、調結構等國家重大發展措施,以基礎工業為主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受到的沖擊會更大。鞍山當然也不例外。但我們採取了各種措施,不讓經濟下行壓力傳導到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特別是財政預算都在這方面下了大功夫。財政收入增幅減少,保障性支出不減反增:減的是政府開支,多個項目預算比去年壓縮了10%到20%,“三公”經費更是切了一大刀﹔增的是百姓福利,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養老等多方面的預算都有所增加。我們正在努力做好去產能職工分流准備工作,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免費就業培訓,引導他們進入新興產業。所有這些都需要財政硬投入,鞍山也都做了足額安排,毫不打折。經濟下行,民生絕對不能下行,這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吳江: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能否不斷增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策落實的力度。走到哪裡都感受到便利,民眾才能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就需要政府部門進一步提升行政效能、加大服務供給,讓市場主體真正得到實惠。一些地方在實踐中摸索出了很多好的做法,應當及時總結交流,積極引導推廣。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優勢是最可靠的優勢,誰搶佔了人才制高點,誰就掌握了發展主動權。政府要給自己定好位,盡快適應“宏觀管理”的角色,為人才提供優質的服務,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還要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勇於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為各種人才發揮才能提供更為廣闊的天地,讓他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為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注入強勁的人才動能。
(綜合本報記者黃嫻、扎西、何璐、周飛亞、程遠州、郭牧龍、魏哲哲、孫振報道)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14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