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志強 史自強 柴秋實
2016年03月14日04: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旭日無限好,夕陽也美麗。
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有2.12億人,佔人口總數的15.5%。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安享晚年成為一個全社會持續關注的課題,也成為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養老保障:水平將不斷提高,制度將更加公平
預算報告提出,2016年1月1日起,按6.5%左右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標准。至此,養老金將實現“十二連增”。在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人社部原副部長胡曉義委員看來,理想的情況是,未來隨著經濟不斷發展,養老金每年都能有所提高。
如何科學合理確定養老金增幅?胡曉義詳細分析道,首先,要站在全局考量財富在代際間的恰當分配等問題,“如果老年群體佔有財富偏多,直接創造財富的中青年的積極性可能會打折扣”﹔其次,在技術參數上要考慮五方面因素,即GDP增速、財政支付能力、物價水平、居民收入增幅以及社保基金本身的承受能力。“綜合考慮,6.5%左右是恰當的。此外,預算報告提出要向退休較早、養老金偏低的退休人員和艱苦邊遠地區企業退休人員適當傾斜,這就既體現了公平,也體現了差異。”
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巨曉林代表建議,應為農民工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繳費賬戶信息,理順簡化異地繳納轉接的體制機制,確保農民工在全國各地都能享受到應有的社會保險待遇,同時要加強政策宣傳,增強農民工繳納養老保險的意識和維權意識,為自己謀劃一個幸福的晚年。
養老服務:既要有“安全感”也要有“存在感”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構建這一體系,應如何努力?
“目前,公共養老機構雖然覆蓋面較高,但整體上養老設施還不夠豐富,服務品種少、不夠專業。”河北省民政廳廳長趙風樓代表認為,今后應加強社區養老服務場所和設施的建設投入,增加專業養老護理培訓。
“核心是以人為中心,要搞清楚養老服務的對象,精准發力。”胡曉義認為,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需求也不一樣,醫療、照料、生活服務等都不能“大而化之”。
“最需要關愛的是4000多萬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趙風樓建議,今后要特別對他們以及農村養老機構予以重點支持。
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有物質保障、有“安全感”是基本,能實現價值、有“存在感”則是更高層次。“現在社會上、包括很多老年人自身都認為自己是‘對社會無用’的被撫養人群,這種‘心理塌陷’會掩蓋老年人的活力和激情。”胡曉義表示,我們需要積極引導老年人老有所為,促進社會和諧。
養老產業:引資本降風險強人才,加大有效供給
“目前我國養老產業有效供給不足、供需存在脫節。”廈門恆興集團董事長柯希平委員發現,一方面我國有許多老年人需要專業護理和照料,另一方面許多養老機構卻空置大量床位。
圍繞養老產業如何補短板、優供給,代表委員們各抒己見。
——社會資本要充分調動。“養老機構投資規模大、回收慢,回報率也低,很多帶有公益性質,不靠外力,難以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趙風樓告訴記者,目前機構養老的比重隻佔3%左右,需求正在逐步增加。
柯希平建議,未來國家既要對養老產業進行統籌規劃,也要細化優化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鼓勵社會資本積極進入。趙風樓則認為,養老機構的收費標准也不宜管得過死,要讓不同收入、消費水平的老年人都享受到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
——經營風險要有效降低。“建議由政府與機構各負擔一部分費用,為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等商業保險,降低機構經營風險。”趙風樓說,這樣出現意外可由第三方機構來賠付,降低機構經營風險。
——專業隊伍要培育壯大。柯希平表示,未來應建立全國性的養老服務人才培訓和就業鼓勵政策,提高護理員待遇,提升他們的專業化水平及服務能力。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14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