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少華
2016年03月14日04: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日漸成型。伴隨著這一過程的,是中國的改革發展實踐一步步走向深入。從中央到地方,這樣的實踐比比皆是。
兩會期間,本報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省長孫志剛,他以貴州省為例,講述了十八大以來中國的治國理政方略如何在實踐中不斷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新常態下如何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孫志剛告訴記者。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十個更加注重”。孫志剛認為,對於貴州來說,主動與此對標對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落實好五大發展理念,就是以新狀態適應新常態,以新理念搶抓新機遇,以新作為迎接新挑戰,以新業績實現新跨越。
“走出一條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這是貴州給出的“新常態”下發展的答卷。孫志剛表示,貴州將以“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為總綱,突出抓好大扶貧、大數據兩大戰略行動,千方百計做強大數據、大旅游、大生態“三塊長板”,全力以赴補齊脫貧攻堅、基礎設施、教育醫療事業“三塊短板”。
如何守住生態底線?
要發展還是要生態?十八大以來,早已形成共識。生態這條底線如何守住?貴州有一些很見成效的探索。
孫志剛告訴記者,光是貴州的森林覆蓋率一項,就已從2011年的41.5%提高到了2015年的50%,而到2020年,爭取能達到60%。
“‘十三五’期間,我們將牢牢守住生態這條底線,厚植生態保護的基礎、厚植脫貧致富的‘搖錢樹’、厚植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孫志剛說,從強化生態環保監管,到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從擴大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到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貴州在生態文明方面,需要做的事很多。
新發展理念如何實踐?
自從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被首次提出來后,新發展理念已經成為當下中國發展的指揮棒。
“落實新發展理念,要求我們緊密結合貴州實際。”孫志剛具體解釋說,要以創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培育新興產業,解決發展動力問題﹔以協調發展理念為指導,統籌城鄉、區域、民族地區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加快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以開放發展理念為指導,大力推進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提升參與全國乃至世界區域經濟分工的競爭能力,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以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大力實施“1+7”民生工程,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更多內容請見本報微信公號“學習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