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歷年兩會
人民網>>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專題

以工業崛起撐起經濟脊梁

——訪全國人大代表、贛州市市長冷新生

2016年03月14日04: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彩虹輝映贛州城區章江兩岸。
  劉漢卿攝

冷新生近影。
  蔣建華攝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來源:客家新聞網)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贛州市市長冷新生做客人民網演播室,圍繞“主攻工業、三年翻番”等問題與網友進行互動交流。冷新生表示,贛州市將把“生態+”理念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既不因發展工業而破壞環境,更不以保護環境為借口不發展工業,加快形成綠色產業新體系,堅定不移走“綠、富、美”並進的綠色發展新路子。通過制定綠色規劃、發展綠色產業、實施綠色工程、完善綠色制度、打造綠色品牌、培育綠色文化,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爭當全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排頭兵。同時,全面開展“河長制”試點,推動東江源、贛江源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努力打造美麗中國的“贛州樣板”。

實現發展目標:“跳起來摘桃子”

問:贛州市去年作出了“主攻工業、三年翻番”的戰略部署,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作出這個部署主要出於什麼考慮?

冷新生:推進“主攻工業、三年翻番”,是贛州市委、市政府在經過充分調研論証的基礎上,基於對贛州發展階段的准確定位、對市情實際的准確把握,著眼於實現贛南蘇區振興發展、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之所以作出這樣一個部署,主要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由贛州所處的發展階段所決定的。贛州作為欠發達地區,工業化更是不可逾越的階段,是我市經濟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必由之路。二是由贛州發展的現實需要所決定的。這些年贛州工業發展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工業基礎仍然相對薄弱。要實現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如果沒有工業做支撐,就沒有厚實的財力基礎,保障和改善民生隻能是紙上談兵,加快振興發展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就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掉隊。三是由贛州現有的基礎條件所決定的。贛州擁有政策、區位、交通、資源、產業、國土、人力、平台等方面等獨特優勢,贛州工業加快發展、加速跨越的基礎和條件已經具備。

正所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贛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力爭通過3年左右的努力,到2018年實現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在2015年基礎上翻一番。目前,全市上下主攻工業的氛圍濃厚,集中精力、集中資源、集中要素發展工業的強大合力已經形成,工業發展勢頭良好。

問:在新常態下,“三年翻番”的目標是個不低的目標,有沒有把握實現?

冷新生:這個目標確實不低,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實現這個目標更加不容易,需要“跳起來摘桃子”。但事在人為,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實現這個目標。

我們的信心來自於中央和省的關心支持。特別是《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實施以來,中央和省對贛南老區支持力度持續加大,為我市加快發展帶來了寶貴機遇。江西省“十三五”規劃提出強化贛州在“蘇區振興”戰略中的核心引領作用,推動贛州等原中央蘇區整體跨越式發展、同步全面小康,這些有利因素必將為強化贛州工業支撐、加快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我們的信心來自於贛州工業的增長態勢。從這些年贛州工業發展增速來看,“三年翻番”大有希望。2011—2013年,我市工業經濟的主要指標三年翻了一番多。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000億元,是2010年的2.6倍。特別是稀土鎢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在2014年就邁上了千億台階,中國南方稀土集團成立運營,產業集中度和話語權明顯提升,產業鏈將加速向后端延伸,三年后稀土、鎢產業有望各達千億元。去年我市家具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突破千億大關,成為第二個千億元產業。新能源汽車、生物制藥、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也具有較好的基礎,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取得突破性進展,純電動專用車全年產銷達1130台。

我們的信心來自於不斷增強的工業發展后勁。我市正在加快啟動建設新能源汽車科技城、中國“稀金谷”、電子信息產業科技城、現代家居城等十大主攻工業重點工程項目,正在加速打造一批產業集聚發展、創新發展的平台。同時,一批支撐力和帶動力強的重大工業項目即將竣工投產,包括總投資21億元的青峰藥業原料藥、中藥飲片項目,總投資20億元的開源礦業澳斯麥特錫冶煉項目等。預計今年完成投資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將超過120個。

我們的信心更來自於全市主攻工業的強大合力。我們成立了主攻工業領導小組和10個產業推進小組,堅持每個主導產業每年辦好十件大事,抓好十個重點在建項目、十個重大招商項目,服務好十個重點企業,加快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出台配套扶持政策,整合資源要素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政策“組合拳”:促實體經濟發展

問:去年是實體經濟發展較為困難的一年,贛州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方面有什麼好的做法?

冷新生:去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凡的一年,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實體經濟發展面臨不少困難。我市實體經濟發展也無法獨善其身。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我們創造性貫徹落實中央和省穩增長系列決策部署,打好政策落實“組合拳”。制定實施了主攻工業三年推進計劃、精准幫扶企業實施意見和考評方案,以及七個方面綜合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1+2+7”的服務工業發展政策體系。建立了市縣兩級領導挂點幫扶企業全覆蓋機制,組建了全市企業精准幫扶APP平台、中小微企業服務中心,加大力度支持工業、服務企業。

特別是出台實施精准幫扶企業的20條政策,著力增強幫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是幫助企業減輕負擔,降低成本。比如:通過落實西部大開發稅收政策,為符合政策的企業減征企業所得稅4.68億元﹔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147項、政府性基金5項,為企業減負1.21億元﹔大力推廣財園信貸通、小微信貸通等4個“信貸通”,累計為12199戶企業發放貸款108.7億元﹔建立銀行抽貸定期報告、問題企業貸款協調處置、倒貸轉貸、金融訴訟案件快速處置等四項制度,市本級首期規模2億元的還貸周轉金設立以來,共幫助企業倒貸5.8億元。三是鼓勵企業加快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出台了《關於大力推進科技協同創新的實施意見》、《鼓勵工業企業增產增效獎勵辦法》等扶持政策,發放獎補資金1.19億元﹔支持企業挂牌上市,給予11家新三板上市企業獎勵1400萬元。三是加大力度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市本級行政審批事項精簡率達72%,平均辦結時限縮短近50%,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面清理取消。商事制度改革“三証合一、一照一碼”全面實施,企業信用監管警示系統上線運行。全市新開業企業14171戶、個體工商戶49133戶,分別增長27.5%、31.6%。

這一系列舉措,為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贏得了時間空間,為應對經濟下行、保持工業平穩運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93戶,總數達1188戶﹔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或利稅超千萬元企業達到669戶,較上年末增加23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業14家,上市挂牌企業總數達20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53.26億元,同比增長9.2%。

當前,宏觀環境仍然復雜嚴峻,實體經濟特別是企業發展仍然面臨重重困難。我們將進一步發揮好工業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平台、企業精准幫扶APP平台、中小微企業服務中心作用,因企施策、分類施策,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和小微企業發展壯大。特別是通過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採取有力措施降低企業成本。比如落實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營改增”等結構性減稅政策,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大力推廣“財園信貸通”等模式,組建金盛源擔保集團,完善地方政府倒貸機制,多措並舉緩解企業資金困難等,讓企業輕裝上陣,渡過難關,激發活力。

推行“創新+”:向創新創業要活力

問: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把創新放在首位。贛州在發揮創新引領作用主攻工業上,有什麼打算?

冷新生:“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突出地把創新擺在五大發展理念的首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特別指出要向創新創業要活力,這無疑具有指引方向的重大意義。近年來,我市通過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設立了科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加快建設國家離子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贛州)家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級贛州高新區等一批科技創新平台,推進科技協同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相融合、與產業相對接,有力推動了產業升級,特別是打造了稀土鎢和家具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去年,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7家,新增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青峰藥業獲批創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列全省第二,分別增長56.9%、101.2%。

但我們也看到,宏觀經濟下行對我市以資源型為主導的產業影響較大。鎢和稀土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去年兩大產業實現稅收分別隻有2012年最高峰時的44.4%和23.4%。究其原因,關鍵還是產業層次低,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低端過剩,高端不足。要實現“主攻工業、三年翻番”,必須緊緊依靠創新來引領產業壯大升級。下一步,我們將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大力推動“創新+”,努力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一是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科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作用,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科技創新聯盟,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二是突出重點產業創新。特別是著眼稀土鎢產業發展最前沿最高端,找准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充分發揮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作用,整合國內外力量開展協同攻關,在新材料及應用領域突破一批核心技術,推動產業鏈延伸拓展。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搭建線上、線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台,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集中資源扶持一批優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三是突出抓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通過放寬政策、放開市場、放活主體,進一步構建有利於創業創新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公共服務體系。實施“優秀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引進計劃”和“贛州籍人才回歸計劃”,建設一批“雙創”孵化器,培育一批“雙創”示范基地和“雙創”服務平台,大力發展一批新型眾創空間,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

“生態+”:治山理水 顯山露水

問:贛州是東江源頭、贛江源頭,擔負著重要的生態屏障功能,如何實現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

冷新生: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指出,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近年來,贛州按照《若干意見》明確的建設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生態屏障的戰略定位,按照江西省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部署,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工業,堅決走綠色崛起、綠色發展路子,生態環境持續保持優良。一是嚴格環保准入條件。僅市本級去年就對12個不符合環保條件的項目不予審批,“十二五”以來全市累計拒絕不符合環保條件的項目3150個。二是大力實施節能減排。強化減排責任書項目建設和企業環保遠程自動監測,2015年及“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全部完成,單位GDP能耗“十二五”累計下降16.3%。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去年淘汰水泥行業落后產能65萬噸,淘汰稀土冶煉分離落后產能6000噸,淘汰燃煤鍋爐60台。三是推動工業綠色發展。實施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通過提高環保標准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比如我市南康區投資2.2億元建設家具集中噴涂中心,投資1億元建設集中烘干中心,既解決了千家萬戶分散生產造成的污染,又提升了家具產品的質量和品牌。南康家具產業去年實現產值880億元,增長25.4%。推進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試點,已批准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項目12個,省級綠色礦山建設項目6個。去年治理廢棄稀土礦山8.78平方公裡,礦山復綠1.02萬畝。四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廣建設生態園區、清潔化園區,推動工業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贛州經開區被列為“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生態+”理念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既不因發展工業而破壞環境,更不以保護環境為借口不發展工業,加快形成綠色產業新體系,堅定不移走“綠、富、美”並進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本報記者 彭訓文整理) 

(責編:李赫(實習生)、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超級專車

兩會e客廳

動畫解讀十三五

兩會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