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從醫改上游“公立醫院定位”等根本原因分析,到醫改下游“分級診療、藥價改革”等難題破解,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都非常關注。近日,鐘南山代表接受新華網專訪,針對當前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給予解答,並提出新藥審批“不能再拖”,對於一些重大疾病藥物包括肺癌靶向藥物,盡早加入醫保將能惠及更多患者。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接受新華網專訪
新華網:作為著名的呼吸病學專家,鐘院士多年來始終奮戰在呼吸疾病領域的防治前沿。目前,我國在呼吸疾病防治方面出現了哪些新的變化和挑戰?進行肺癌早期篩查是否有必要性?
鐘南山: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腫瘤患者死亡約280萬人,平均每天約有7500人死於腫瘤。在這麼多腫瘤裡面,肺癌發病增速最快,目前已佔中國腫瘤整體發病率的近1/4。更需注意的是,呼吸系統疾病被發現時多為晚期,經過這幾十年的努力,被診斷肺癌的五年存活率總的來說隻有16.1%,和其他腫瘤相比還是較低,發現太晚是關鍵因素。
早診斷、早治療以及開展肺癌的靶向治療更為重要。同樣亟需關注的還有發病率一直在悄然攀升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據不完全統計,我國40歲以上人群接近9.5%患有慢阻肺。照此估算,中國有近4000萬慢阻肺病人。認識不夠是一個重要原因,覺得年紀大了,呼吸有點困難是自然現象,對心臟病、腦血管比較重視,這是一個誤區。為什麼呢?1998年,美國有一個統計,跟1960年相比,心血管的腦卒中、冠心病、高血壓等其他各方面的病死率都是下降的,有的下降了60%多,唯一增加的是慢阻肺病,增加了193%,他們后來在研究、投資、藥物研發方面都很重視。
我國現在已把心腦血管病加上慢性阻塞性肺病,納入了慢病管理。我這兩天參加‘十三五’規劃的審查裡面,慢病裡已寫了,腫瘤、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重視程度明顯提高。但我們的願望是早發現,因為患者到醫院來看病,肺功能一般最少降低了50%,有50%的肺功能損害,可逆性就差多了,這就是為什麼治療效果不佳的原因。而對於慢阻肺的基本治療藥物,國家已將一部分列入慢病目錄,但在廣大的一些農村地區,並沒納入醫保目錄,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們正在進行早干預、早治療的臨床治療性研究,因為現在世界上還沒人做,這樣的話,有可能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早期防治提供一個新路徑。
新華網:在3月8日舉行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衛計委主任李斌指出:國家藥品談判,主要包括腫瘤藥物,降幅50%左右,現在正在進行最后的銜接,要和醫保搞好銜接,那樣可以大大減輕群眾負擔。您對此怎麼看?在推進靶向藥物可及性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鐘南山:採用國家談判,若能把藥價降低50%,是件大好事。前幾個月,有位27歲的患者從國外回來,已是肺癌三期,由於和大血管相連,手術很困難。當時我們採用規范性化療,兩個療程以后動都不動,后來進行了一些基因檢測發現,他剛好屬於靶向藥物可以治療的范圍。沒想到經過兩個月治療后,腫瘤縮小2/3,給了我們手術的機會。因此,靶向藥物治療有它獨特的優勢。
肺癌靶向藥物促進了精准醫療的發展。如果病人通過基因檢測確診可以進行靶向藥物治療,就可以避免選擇那些對身體傷害大,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治療藥物。從這個層面來思考靶向藥物進醫保,從總的經濟賬來算,更省錢,從療效來看,效果更好。所以肺癌靶向藥物進入醫保,實際上是節省了國家的醫療開支。
新華網:在加速藥品審評審批的過程中,您覺得快速審批通道適用哪些疾病?對於保障藥品審批的效率和藥品安全性的平衡,您有哪些建議?
鐘南山:對於一些迫切需要的創新藥物,以及老百姓非常需要的藥物,應該放到綠色通道來優先執行。
有一種病叫特發性肺纖維化,肺纖維化裡最惡性的類型,惡化得非常快,我有兩個院士朋友都是得這個病,這個病使肺功能每年急劇下降,三四年就不行了。目前國外上市了有效的治療藥物,在中國也做了臨床試驗,確實能夠抑制肺功能的減退,但現在我們要等它的審批,等了很長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的一些病人都不行了。另外,亞洲的肺癌患者發生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的比例較高,有30%-40%。現有的靶向藥物治療,患者已經獲得了比較顯著的療效,生存期也明顯延長,但是大部分患者在治療一段時間后會出現耐藥,肺部的腫瘤迅速進展甚至死亡。所以還有什麼靶向藥物能治療這種耐藥呢?去年美國FDA就通過快速審評通道批准上市了一種有效針對耐藥的肺癌新靶向藥,在日本和中國澳門今年三四月也會上市,但在中國內地,按照之前的審評時間表最快也需二到三年。因此,建立新藥的快速審評通道,並且真正的落地執行是非常重要的。 (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