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人大代表、阜陽市委書記於勇(左)接受人民網採訪 |
人民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 常國水)脫貧攻堅,是今年全國兩會最熱的詞匯之一。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扶貧脫貧是硬任務,各級政府已經立下軍令狀,必須按時保質保量完成。
作為全國農業大市、安徽省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阜陽市扶貧脫貧工作任重道遠。“我們認為脫貧工作的根本在於發展,要用發展促進脫貧,用脫貧推動發展。”全國人大代表、阜陽市委書記於勇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擲地有聲。
安徽的脫貧攻堅主戰場在皖北,而皖北的主戰場在阜陽。阜陽脫貧的任務有多重?於勇列舉了一組數據:阜陽有60多萬貧困人口,佔全省貧困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有516個貧困村,佔全省的六分之一﹔下轄的8個縣市區全部是貧困縣市區。
於勇說起了一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一位商人准備到阜陽市臨泉縣投資,但是實地考察之后,抱怨當地“路不平、燈不明、水不通”,“這樣的條件讓人家怎麼投資?”於勇感慨道。
“‘十三五’期間,阜陽承擔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脫貧摘帽的雙重責任雙重壓力。”面對如此繁重的脫貧任務,阜陽對扶貧脫貧工作不可謂不重視。於勇介紹,阜陽已從4個國家級扶貧重點縣和30個扶貧重點鄉鎮工作選派專司扶貧的副書記,強化扶貧領導體系,加上扶貧村第一書記,形成強有力的扶貧領導機構。
要脫貧先要找准貧困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為此,去年,於勇先后到下轄的8個縣市區最偏遠的鄉鎮最窮的村子調研脫貧工作,一家一戶看,挨家挨戶問。
在調研與分析過程中,於勇發現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情。“我們發現造成貧困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病致貧,人數佔到全市貧困人口的一半。”於勇說,一戶人家如果有一個人得了大病,一家人就會被“拖下水”,陷入貧困的境地。
於勇認為,出現大病往往是因為“小病拖大,大病拖炸”,這背后既有農民“小病拖”的習慣問題,更有縣鄉村醫療機構能力水平不夠的問題。於勇曾到一個鄉鎮調研,這個鎮有5萬人,鎮衛生院隻有20多位醫生護士,學歷最高的是專科,“因為醫療機構設備與人才能力水平等問題,很多人的小病得不到及時准確的診斷,最終釀成大病。”
“因病致貧是脫貧工作的一塊硬骨頭。”於勇認為,阻斷因病致貧這個令人揪心的問題已經刻不容緩了。於勇介紹,目前,阜陽正在思考與探索5個措施。
首先是用技術手段阻斷新生兒缺陷。一次調研讓於勇內心震動,今年大年初一,於勇去阜陽市社會福利院看望慰問,“福利院有幾百個腦癱兒,他們來自市區,都是先天缺陷,生活不能自理。”於勇說,一名先天缺陷的孩子的撫養費接近百萬元,一般家庭根本無力承受,但是對絕大多數新生兒缺陷篩查技術上可以做到,太和縣引進了醫學健康篩查項目,針對孕婦做檢查,“這個項目是政府作為民生項目購買,檢查一例需要600元,但免費為孕婦服務。”
第二是強化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建設,“隻有讓農民在家門口有信賴的醫院醫生可以看,他們生病了才能及時發現及時治療,防止小病拖大。”於勇認為,現在的縣鄉村醫療機構設備、人才隊伍都很薄弱,亟需加強。
第三是增強個人疾病防治知識,通過宣傳等手段改掉農村村民小病拖舍不得花錢看的思想,同時提高個人的生活衛生知識。
第四是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從救助到報銷的體系更加完善,減輕病人家庭的負擔。最后是對特殊人群的兜底。
“脫貧攻堅工作中央與省裡都有強有力的政策部署,我們肯定不折不扣落實。”於勇相信,在中央與省裡的支持下,在全社會大力參與下,阜陽市一定會堅韌不拔,持續努力、久久為功,按時保質保量解決貧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