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 姜赟 李洪興 楊麗娟 黃超 賀霞
不到半個月的會議,承載著一年乃至未來五年的期待。2016年全國兩會,在熱烈的氣氛中即將完成各項議程。
最初,有人還在疑問,如今的年輕人會關注兩會嗎?一項調查顯示,30歲以下年輕人不僅關注兩會,而且有他們自己的視角。顯然,這個一年一度的觀察中國民主政治的窗口,集聚起所有人的目光,並在慢慢開啟著規劃中國的宏圖畫卷。
回頭望,如何看待今年兩會?有哪些觀察值得思考?有哪些內容貫穿始終?在這裡,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提取兩會的五大關鍵詞,給2016年全國兩會畫個像,特此呈現出一個簡潔而富有內容、凝練而不失思想、連續而充滿自信的“兩會肖像”。
關鍵詞:民主
北京,人民大會堂,這裡有“摸得著”的民主。每年三月,全世界目光都投射過來,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2000多名政協委員,代表13多億人民履職參政,中國吹響著民主議政、政治協商的號角。
桌上擺著材料,一陣齊刷刷的翻動聲響起﹔每聽到振奮處,掌聲不約而同地激蕩著喜悅。在會場,聽取和審議報告作為重要環節,是總結過去、規劃未來的關鍵時刻。“代表民意”,首先要看政府做了什麼、將要做什麼,哪裡做得好應該堅持、哪裡做得不夠應該改善。44次掌聲裡,既有現場代表委員的肯定,也承載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
不管是人大代表還是政協委員,都認真地在上面勾勾畫畫,時而記要點,時而寫體會。如何評價政府的工作、如何看待司法成績、如何管好“錢袋子”、如何讓五年規劃更科學更完善……你一言我一語,交頭討論、比劃說明,代表委員們在會場內外熱烈討論,各種表情都呈現在臉上,認同或質疑、聆聽或沉思,要把意見建議提出來,要把老百姓的聲音傳出去。
細節最能見証民主。一位教育部副部長說,聽了兩場大會發言,委員們反映創新創業、增設職教高考、農民工子女教育等問題,我都一一記下了,昨天回去就找了主管的部長研究商量﹔環保部長說,本以為天氣挺好,第一個問題不會被問到霧霾﹔在“超級星期六”,“一行三會”的新聞發布會坦率地回答百姓關切。如此看,凡是老百姓在意的,一個不能少,所謂“民主”正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百姓有所呼,政府必有應。民意的力量就是民主的力量,百姓的分量就是民主的分量。全國兩會是觀察中國民主的窗口,是實踐中國民主的平台,也為治國理政注入大智慧。
關鍵詞:開放
如果說全國兩會已經成為世界觀察中國政治制度的一個窗口的話,那麼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這個窗口比以往開得更大了。
先來看一組鏡頭:
鏡頭一:3月5日下午,遼寧代表團開放日。
“王珉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發生這麼大的問題,我們感到很震驚,也很痛心”。遼寧省委書記李希代表說。這一坦誠表態,被到場的中外媒體實時直播了出去。
鏡頭二:3月10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記者會。
“請問部長,全國高考一張卷是不是可以有?”
面對央視記者的尖銳提問,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解釋了高考試卷的改革進程,並真誠地說,這個問題要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比較。這一理性回答,在網絡上廣泛轉發。
鏡頭三:3月13日上午,人民大會堂北大廳“部長通道”。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再次被攔下來。當問到營改增的實施時,王軍透露:營改增將首次涉及自然人繳納增值稅征管,比如個人二手房交易。這一爆炸性新聞,一時間成功搶得多家媒體“頭條”。
開放日領導干部放得開,記者會媒體提問無禁區,“部長通道”裡有猛料。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這些向中外媒體開放的鏡頭、畫面、場景,時時處處都能看得見。
開放的姿態離不開開放的心態。在復雜的輿論環境中,敢於給中外媒體更多發問的平台,就足以體現出一個國家的開放胸襟和發展自信。而正是代表委員敞開胸懷、敢言敢語,才讓世界見識到一次更開放的中國兩會,領略到一個更開放的中國形象。
關鍵詞:創新
有網友問,兩會已經舉行了十幾天,聽了那麼多場報告,代表委員怎麼沒有“審美疲勞”呢?除了他們的使命感之外,也許,兩會創新正是喚起興趣、保持專注的引力之一。回望兩會,從會議組織到建言獻策,創新已然成為一大特點。
“創”是一種態度。3月14日,最高法也扮演一回“創客”:在紙質文件上8處使用二維碼,首次鏈接無聲版微視頻、H5動畫。這一創意讓代表委員感到新鮮,也看到了最高法認真負責的誠意。不僅如此,今年兩會的雷人雷語少了,創見創意的建言多了。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代表委員把更多精力、更多智慧用在治國理政、為民鼓呼的刀刃上。
“新”要落到實處。首創固然可喜,但要是嘩眾取寵或制造噱頭,就與創新的初心背道而馳。兩會不是聚會,隻有能解決問題的創新,才對得起國家的重托、百姓的期待。令人欣喜的是,“‘人地錢’挂鉤”“大眾旅游時代”“海外倉”等政府工作報告中或委員代表發言中的新詞,並非炒作,而是有著強大的實踐基礎。不少新政策、新做法已經試點或正在落實。
“創新發展理念首要的是創新”“創新能力是一支軍隊的核心競爭力”……在兩會下團審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創新的重要性。念茲在茲,既是對未來中國的期許,也是對日后實踐的要求。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站在兩會的時點展望,“讓創新貫穿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的春風已浩蕩而來。
關鍵詞:自信
“擔心”“疑慮”,在兩會開始前,“下崗潮”“硬著陸”“崩潰論”等雜音一時甚囂塵上,部分民營企業家愁眉緊鎖。但4日下午過后,藏在心底的霧霾被自信的熱風吹散了。
“我國發展一時一事會有波動,但長遠看還是東風浩蕩。” 3月4日下午,除了再次確定非公有制經濟的“三個沒有變”之外,習近平總書記大氣明斷,他的講話好比“定海神針”。從會后企業家奔走相告、索求講話全文的反應來看,自信者觀大勢,勢明則心定。
再看深一層,自信者善弄潮,危中察機。3月6日,全國政協常委厲以寧建議大家到北京中關村看看,他說:“那裡的咖啡館有很多年輕人,他們討論什麼?創意、創業、創新。這就是中國的未來。”經濟發展有其周期規律,有危就有機,信心鼓蕩,就會眼光敏銳,機遇才沒有溜走的機會。
正因為明白此理,代表委員們才會直指經濟發展中的弱點、難點、痛點,但語氣卻不是哀鴻般的憂怨,而是高明大夫般的冷靜。敢於暴露自己的弱點,反映的恰是他的自信、自強。正所謂自信者感染人,人亦信之,因而中國經濟在外媒眼裡才會是:“巨人沒有踉蹌,他在跳躍”。
自信是什麼,是大會堂裡的梁與柱,能撐起國人意志的廣袤天空﹔是首都的陽光,能驅散迷失者眼前的陰影。自信的兩會,造就自信的中國,經得起任何風暴,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言,“隻要闖過這個關口,中國經濟就一定能夠浴火重生、再創輝煌。”
關鍵詞:希望
“我發言時,主席聽得很認真,還不時記筆記,這些細節讓我很感動。” 來自南海一線的劉新代表說,他就維護海洋權益、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提了自己的建議。總書記的認真態度,讓劉新看到基層問題解決的希望。
希望,是中國前進的燈塔。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形勢下,人們在“壓力測試”面前是否有信心,取決於我們能否解決問題的預期。
預期有多樂觀,在於答案有多堅定。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說,“今年我們籌辦的記者會內容相當豐富,現在社會上包括國際社會關注的很多熱點問題,應該都能夠找到答案”。兩會期間,中央領導下團忙,部委領導頻發聲,代表委員商國是……人們的困惑、疑慮,在問答明辨中消解,也在具體措施中釋緩。答案“托了底”,希望自會油然升起。
這種希望,叫做兩會制造,為今年中國發展指明方向。這種希望,叫做力量,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