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如東縣委書記潘建華。人民網記者王繼亮攝 |
人民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王繼亮)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規劃綱要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記者注意到,這些決策主要強化創新引領、深化改革、推進民生福祉方面展開。那麼,引領我國經濟社會新一輪發展的“十三五”規劃新藍圖在一個基層縣委書記的眼裡又將如何發展?人民網記者為此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如東縣委書記潘建華。
“對基層來說,規劃具有很強的前瞻性、針對性及指導性。但基層如何去落實,各省各地應當聯系本地具體實際、因地制宜,以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為遵循、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創新改革發展,在具體落地時走出自己的路子。”潘建華認為。
對於規劃落地,潘建華有四點看法。一是抓改革優服務。這就必須要在政府職能的轉變上下功夫,來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放在如東來看,目前已經打破激發社會活力的一系列體制性障礙,使整個社會的活力得到充分釋放,這樣才能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並實現了一枚印章管審批,運行效率比以前提高了2/3,但還要進一步完善,提高服務效率。同時推行“互聯網+政府”的新舉措,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運轉,提高政府的服務質量。
二是抓創新促轉型。以縣一級、園區、企業三級創新平台的構建,分別搭建各類服務及研究平台,形成全創新生態鏈。如東縣此項工作的重點是中天科技集團在已有的國家級審批平台之上成功推動海底電纜傳輸的智能化研究技術中心建設項目。此外,也要抓好傳統企業的轉型升級,除了以科技激發外,將互聯網+制造使信息化與工業化充分融合起來發展,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營銷、商業模式及售后服務插上數據信息的翅膀。同時要壯大新能源、特種裝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創新驅動,抓好數據中心、濱海旅游、互聯網+農業及財政部唯一試點的中醫養老項目等服務業,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培育新型農民主體來適度加大規模土地流轉,使農業效益得到放大,同時還要拉長農業的一二三產,以產業鏈促進農業增效,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三是抓開放提能級。以洋口港開發為龍頭加大六大園區基礎設施的投入及生產型功能性投入,借此提升園區對優質資本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同時緊盯歐美、日韓及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研究其資本流向,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的招引力度。集合地方優勢產業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及沿海開發三個疊加機遇,加快企業走出去的步伐,開拓國際市場,還要深耕接軌上海,搶抓上海的溢出效益,實現兩者資源合作與共享,發展經濟。
四是抓民生增和諧。要搶抓國家當前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機遇,在棚戶區改造、小城鎮建設,加大政府的投融資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在學校、醫院、公共設施建設,以及村庄治理、河道整治等方面補牢短板。同時確保人均在7000元以下的貧困群體如期脫貧,讓老百姓有真正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