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歷年兩會
人民網>>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專題

朝克代表:建議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化搶救保護工作

2016年03月15日19:55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朝克
朝克

人民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 王溪)“據研究統計,當前我國處於瀕危狀態的語言已達20余種,其中,使用人數在千人以下的語言有15種。瀕危民族語言文化搶救保護工作的生命力與實效性都有待加強。”來自內蒙古代表團的鄂溫克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朝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字的國家。少數民族使用語言在130種以上,文字達60多種。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語言。如鄂倫春語、赫哲語、納西語等語言和方言都已瀕危﹔塔塔爾語、基諾語、普米語等一些少數民族語言則失去了交際功能。

朝克代表說,近年來,瀕危語言的保護工作已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廣泛關注,取得了一些成績,不少瀕危語言得到搶救性的記錄,一些語言在一定范圍內部分恢復了交際功能。但也應當看到,我國的瀕危語言保護工作依然存在不少問題。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維護語言文化的多樣性,當務之急是強化和鼓勵瀕危語言的使用,擴大其使用范圍,充分體現其功能,最終提高該語言的生命力。

為此,朝克提出如下具體建議:一、制定和落實相關立法,建立瀕危語言語料庫。瀕危語言的搶救和保護需要相應的法制保障,通過立法和規范,強化文化、教育、民族等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能,並加強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相關責任部門應當增加語言保護領域的科研立項,撥出專款支持相關研究。二、建立“語言保護示范區”,擴大瀕危語言的使用范圍和社會影響力。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可以在語言資源豐富的地區設立“瀕危語言保護示范區”,採取積極措施鼓勵使用母語。鼓勵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和公共交往中使用本民族語言,在民族地區的中小學與幼兒園設立本民族語言課程,制作適合電視和新媒體播放的民族語言節目等。三、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切實提高瀕危語言保護實效。

(責編:劉潔妍、常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超級專車

兩會e客廳

動畫解讀十三五

兩會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