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5日電 (記者 史江民)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國家海洋戰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建設海洋強國。”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焦念志說,我國是世界海洋大國,管轄的海洋國土面積相當於國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理應在國家減排增匯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當前在面臨國家經濟下行和節能減排雙重壓力下,亟需調結構,補短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即節能減排同時,努力探求增匯新模式。
焦念志說,目前陸地碳匯(尤其森林碳匯)在我國已納入碳交易市場試點。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儲碳量是陸地的20倍、大氣的50倍。人類活動釋放的二氧化碳約1/3被海洋吸收。未來幾年中國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新形勢下我國在引領國際海洋碳匯研發的良好基礎上,若率先建立海洋碳匯的評估標准和方法體系,並將海洋碳匯納入碳排放交易市場試點,可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有效降低企業成本,並產生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及國際影響,有利於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發展、推進我國“一帶一路”建設。
針對此,焦念志建議深入開展海洋碳匯技術研發,為實現海洋碳匯自願交易提供必要的技術基礎和操作規范。率先研發制定海洋碳匯標准並開展海洋碳匯交易試點,將有利於我國佔得先機和把握未來競爭的主動權。建立海洋碳匯示范區,制定基於碳匯的量化生態補償機制。他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在前期研發基礎上,選擇典型近海區域建立海洋碳匯示范區,實施海洋碳匯示范工程。探索海洋碳匯交易制度和建立海洋碳匯交易試點,強化海洋生態環境資源管理。探索符合國情和國際國內交易規則的海洋碳匯交易模式,並考慮適時建立海洋碳匯交易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