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
新華社記者王慧慧
今年兩會,從政府工作報告到“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再到各國媒體雲集的記者會,無不透露出中國與世界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積極信號,凸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世界眼光、國際胸襟。對此,新華社記者採訪了部分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解讀中國兩會的世界意義。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引領國際關系走向良性互動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季志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們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踐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包括推動大國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維護周邊和平、穩定與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全球治理﹔以“一帶一路”為依托全力推進經濟金融外交﹔在地區與國際熱點問題上勸和促談,承擔大國責任等。這一理念兼顧自身發展中大國的定位和義利統籌、德力俱足、剛柔並濟的中國特色,注重發揮正能量,通過弘揚倡導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先進理念,通過身體力行和以身作則,引領國際關系走向良性互動、走向進步。
全國人大代表、國防大學校長張仕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眼中國新的發展階段、歷史定位和當前新的國際形勢,在外交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舉措。它更強調全球視野、進取意識和開創精神,強調積極有為的大國責任,不僅要維護中國自身的利益,還要維護全世界、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擴大與世界各國利益交匯點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這是應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的迫切要求。草案提出的對外開放內涵更加豐富,既包括推進新一輪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進行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改革,也包括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全球治理結構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等內容。其中,“一帶一路”建設的統領作用至關重要,體現了我國對外開放方式的轉變。“一帶一路”建設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開展產能合作,就是要改變我們之前“以內對外”開放的方式,從“引進來”向“引進來、走出去”並進轉變,擴大與世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
季志業:“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深入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當下世界經濟增長緩慢,國際貿易萎靡不振,亟需新的驅動力來促進增長。國際產能合作將推動中國的優勢產能“走出去”,一方面有利於推動我國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另一方面也可擴大與合作國家的利益交匯點,為其帶來更多就業崗位並增添經濟活力,達成合作共贏局面。我國目前已與近20個國家開展了機制化產能合作,鐵路、核電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在世界多個國家落地生根,相信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前景廣闊。
完善優良營商環境,外資發展空間更加廣闊
季志業:近年來,中國一直是國際投資流入的“熱點”目標。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2015年,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達136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6%,總量居世界第三。中國的引資結構在不斷優化,尤其是服務業投資強力增長,推動中國吸引外資總量創歷史新高。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市場動蕩的大環境下,取得這個成績殊為不易。“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健全對外開放新體制,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當前中國正展開新一輪對外開放,經濟轉型和升級不斷推進,與美、歐的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在加緊進行,以“負面清單”為特征的新的投融資體制正在建立健全。總體上看,中國的營商環境將越來越和國際規則、標准接軌,未來外資、民資的發展空間更為廣闊。
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充分踐行中國“義利觀”
季志業:“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未來五年中國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包括對外援助等。這既體現了中國和平發展“兼善天下”的客觀本質,也展現了中國更加積極主動對待國際責任的主觀意願。承擔國際責任應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應優先確保自身“十三五”規劃順利實現,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了,便是承擔起了我們最大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二是有重點地作貢獻,包括拉動世界經濟復蘇、改革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管控地區熱點以維護周邊和平穩定、參與應對各類全球性挑戰等。三是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量力而行。既逐步穩妥地承擔國際責任,又從自身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實際出發,承擔力所能及的責任。
顧學明:對外援助要切合發展中國家需求,推動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近年,南北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糧食安全、流行性疾病等全球性問題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新挑戰。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可以通過加大對外援助投入,將國內鮮活有效的發展經驗創造性用於發展中國家,選擇優勢領域設計並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改善民生,推進能力建設。
推進全球治理,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顧學明:全球經濟治理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發達國家的“專利”,發展中國家只是旁觀者和被動接受者。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崛起,全球經濟治理形勢正在發生變化,這其中有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和中國貢獻。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倡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份額和投票權升至第三位、中國成為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成員、中國對聯合國的貢獻綜合評估已達到第二位……中國在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方面的成績可圈可點。
季志業:“十三五”期間,目標明確、路徑清晰的“中國方案”將有力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當前是二十國集團(G20)凸顯不可替代作用的關鍵時刻。作為G20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多次建議G20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維護國際公平和正義,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作為今年G20主席國,中國將與其他國家一道,匯集全球智慧,加強國際經濟合作,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
營造有利和平發展環境,維護世界和平穩定
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中國軍隊將繼續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堅持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安全觀,營造有利於國家和平發展的安全環境。我軍將全方位發展對外軍事關系,從中俄、中美,與周邊國家軍事關系到與非洲、拉美、南太平洋國家的軍事關系。
張仕波:中國軍隊將在力所能及范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提供更多公共安全產品。根據需要繼續開展亞丁灣等海域護航行動,積極參加國際災難救助和人道主義援助,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維和峰會上宣布,中國將加入新的聯合國維和能力待命機制,建設8000人規模的維和待命部隊,為各國培訓維和人員,向非盟提供總額1億美元無償軍事援助。這將對和平解決爭端、維護國際和平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