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陸培法
2016年03月16日04: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
一批外國友人喜獲夢寐以求的中國綠卡。 |
![]() |
|
![]() |
|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人才在實現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作用,提出“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發展轉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資源和科技創新。”為此,國家將“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並將“引進1萬名左右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列為未來5年要做的100件大事之一。對這一宏偉計劃,歐美同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人才專業委員會會長王輝耀感到無比振奮,他說,用開放的思想,在全球范圍開發和利用人才,是我國經濟實現“浴火重生、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証。
在全球范圍開發和利用人才必須做好相關配套和管理服務工作,而完善中國綠卡制度,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和服務是重中之重。
海外人士熱盼中國綠卡
綠卡制度是開展人才競爭,吸引並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是中國開放式發展的應有之義。近年來,我國作出了一系列相關制度安排,包括中國綠卡,即外國人永久居留証。
海外人士對中國綠卡的態度如何呢?本報記者近日電話聯線到目前在印度新德裡專門從事印中貿易的康定先生,他說,近年印度來中國創業、經商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包括從事軟件外包服務、電子商務的高端人士。
“如果這些印度人能成功申請到中國綠卡,他們會欣喜若狂。”康定說。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列席兩會的華僑華人代表、澳大利亞昆士蘭華人聯合會秘書長馬連澤對中國政府加大引智力度,進一步完善綠卡制度的努力大加贊賞。同時,他認為,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礎上,中國政府還應該進一步考慮制定出台《移民法》,應對人才國際化、全球化日益激烈的競爭趨勢。為此,他和幾個來京列席會議的代表提交了相關書面建議。
作為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北京中關村目前正在努力打造第一個國家人才特區。近日,公安部、北京市公安局設立了中關村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大廳,負責為在中關村就業和創新創業的外國人服務,受理和審核永久居留、居留許可、簽証等方面申請,並發放証件,提供咨詢。
綠卡帶來更多認同感
2016年2月29日,山東省東營市。
站在巨幅《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旁,喬德瑞興奮地從東營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隊隊長胡明手裡接過了自己的中國綠卡。這位印度朋友就此成為該市第四位拿到綠卡的外國人,也是該市第一位拿到綠卡的企業高管。
喬德瑞面帶微笑,擺出多種姿勢,相機“咔咔”拍了近5分鐘,他仍意猶未盡,招呼翻譯說自己要到對面的五星紅旗下拍照。“綠卡讓我找到更多認同感,東營就是我第二個家。”喬德瑞說,“關於中國‘十三五’規劃,我通過媒體了解到很多信息。我從事的太陽能光伏產業符合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規劃,相關技術領域也處在世界前列。今后我們將大力促進技術研發,制造出一流的產品,為完成中國‘十三五’規劃,做出應有的貢獻。”
希望綠卡門檻高度適宜
幾個月前,北京首鋼籃球隊外援馬布裡拿著各種手續、材料,到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申請中國綠卡。很快,馬布裡如願以償。他興奮地表示,綠卡可不是一張紙,意味著更便捷的生活和溫馨周到的服務。無疑,懷揣綠卡的老馬對中國、對北京的歸屬感更強了。
按照規定,符合申請中國綠卡包括六類情況:夫妻團聚、親子團聚、親屬投靠、特殊貢獻、任職人員與投資人員。馬布裡作為享譽中國的籃球明星,無疑屬於“對中國有重大、突出貢獻以及國家特別需要”這個類型,他的突出表現不僅為首鋼隊贏得勝利,而且為自己贏得了極富含金量的綠卡。
“世界上最難拿的綠卡。”一些海外人士對中國綠卡門檻設置太高的“抱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其的確存在進一步改革的必要,而下面的數據則在實踐層面上說明了這一點:居住在中國的84.85萬外籍人員中,共有7356人獲得了中國綠卡(2013年數據,見《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近幾年,每年發放的綠卡保持在500人左右。
對中國綠卡設定的門檻高度,長期致力於移民法律和政策研究的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劉國福說,綠卡發放當然要嚴謹、嚴格,但是不能違背我們設置這個制度的初衷。如果把條件設置得太高,讓人覺得希望不大,望而卻步,那就需要進行調整、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