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禮 韓建安
2016年03月16日04: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
全國人大代表、安康市委書記郭青(中)在農民家中 |
![]() |
全國人大代表、安康市委書記郭青 |
連日來,陝西代表團就《政府工作報告》進行深入審議。全國人大代表、安康市委書記郭青針對欠發達地區開放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脫貧攻堅、就地城鎮化等問題提出相關建議,引起較大反響。
漢江生態經濟帶需要國家層面支持
陝西省安康市位於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屬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在“三區”疊加的獨特市情下,安康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城鄉因環境而美、群眾因生態而富的綠色發展之路。由於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吸引上海復星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前來投資興業,安康經濟增速連年走高,2015年增長12.3%,分別高於全國、全省5.4個百分點和4.3個百分點。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安康市委書記郭青接受採訪時認為,安康及漢江流域需要更大的開放發展平台,建議國家研究規劃漢江生態經濟帶。漢江雖是長江最大支流,但在歷史上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江河淮漢”。漢江流域是西部高原通向中部盆地和東部平原的五大走廊之一,是長江與歐亞大陸橋之間僅有的一條東西向經濟走廊,還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區。目前,陝西與湖北兩省已將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上升為省級戰略,郭青建議,將包括安康在內的漢江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層面支持地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全國水源保護示范區、國家級生態風景廊道和健康養生度假養老基地,帶動這一地域實現綠色崛起。
欠發達地區供給側改革大有作為
郭青坦承,由於長期發展落后,安康經濟沒有歷史包袱,“去產能”“去庫存”等壓力不大,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提供高品質產品,對安康依然意義重大。
安康“十二五”期間與農業部、中國農科院合作共建安康國家級特色(富硒)高效農業院地合作示范區,促進產業發展向技術鏈和價值鏈的高端攀升,富硒產業從2012年起年均增速30%以上,在全市GDP中佔比達到26%,形成以特色資源開發帶動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最快、質量最優、市場前景最好的板塊。
郭青希望國家支持安康打造國家級富硒產業基地,在政策、項目、資金上給予傾斜支持,在富硒與臨床醫學、病理學等基礎研究方面給予幫助,讓安康天然富硒產品從食品升級為保健品,賣出像虫草一樣的好價錢,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
多向施策讓百姓切實增加幸福感
安康突出產業發展促脫貧、移民搬遷斬窮根、綜合施策補短板,“十二五”期間貧困人口由100.5萬人減少到58.17萬人。但經過精准識別,因病致貧的佔總貧困人口的1/3,其中風濕病、塵肺病、精神性疾病、心腦血管等慢性病患者佔因病致貧人口的六成。這些貧困患者基本喪失勞動能力,難以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已經成為影響貧困山區2020年全部穩定脫貧的重要制約因素。
郭青專門就“加強貧困群眾中慢性病患者醫療救助”問題寫出書面建議:對於以門診治療為主的貧困慢性病患者,提高報銷門診藥費比例﹔住院治療的,在享受新農合、城鎮醫保、民政救助等醫療費用補助后仍無力承擔費用的,再次給予補助﹔無任何收入來源的,應加大兜底力度。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容納更多的農民工就近就業創業,讓他們掙錢顧家兩不誤。”安康市常年在外打工人數超過60萬,“打工經濟”一度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來源。2012年開始,安康實施“就地城鎮化”,招商引進了“長三角”“珠三角”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每年有10%左右的農民工返回實現就近就業增收。郭青說,現在証明當時的決策是正確的。在新的發展階段,要把以人為本根植到經濟社會發展中,根植到產業和就業中,讓群眾能夠就地就近就業增收,讓每一個家庭和和睦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