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历年两会
人民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专题

决胜全面小康(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读词)

2016年03月06日04: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人地钱”挂钩

调动城镇化积极性

解读人: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采访人:本报记者 王浩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键要调动人口流入地政府的积极性。过去,一些地方政府对这项工作不积极,因为接收转移人口越多,承担的成本越高。李国祥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人地钱”挂钩政策,正是从上述问题入手,理顺利益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

李国祥分析,转移人口流入地政府主要面临两对矛盾。一是人口数量增加和城市空间有限的矛盾。“人地”挂钩,实现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相挂钩,城市吸纳的转移人口越多,建设土地指标也随之增加,缓解了用地矛盾。二是人口数量增加和市民化成本过高的矛盾。吸纳更多的转移人口,意味着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扩大社会公共服务范围。“人钱”挂钩,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能实现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减轻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人地钱”挂钩政策能解决新型城镇化中“人难进城,钱难筹措”的问题,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三者的成本共担机制,调动地方政府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积极性,有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让农民真正能在城市里留得下,过得好。

代表点评:

广西桂林市市长周家斌代表:“人地钱”挂钩政策能够从制度层面破解当前城镇化进程中“人难进城、地难流转、钱难筹措”的矛盾,能够实现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同步、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

好政策要落地,还需要各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比如,为缓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钱难筹措”的问题,可以通过大力推广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让更多农业转移人口成为真正的市民。

(本报记者 苏银成 庞革平整理)

“互联网+政务服务”

群众少跑腿不添堵

解读人:中兴通讯副总裁 鲍钟峻

采访人:本报记者 余建斌 刘诗瑶

“以前不是不想提供方便,而是技术上达不到,互联网帮助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鲍钟峻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顺应了提升政府效能和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简政放权有两个重要的驱动手段:行政体制改革和信息化支撑。审批时,常出现申请人遗漏材料的情形,过去只能再跑一趟。现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把个人材料放在云端,配合数字证书、指纹识别等信息安全手段,大大提高了群众办事效率和审批效率,做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鲍钟峻认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政府实现高效和阳光化的管理。“比如创业者办理企业登记,过去要5天甚至更多,现在可能半天搞定”。通过集中和共享数据,还可杜绝部门间相互推诿的“懒政”行为。鲍钟峻指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帮助政府在简政放权中平衡好“放”和“管”的关系,从“重审轻管”逐步变成“放管结合”和“精准监管”。政府放权,不代表政府监管职能的削弱,在给百姓提供便利的同时,不应降低政府的监管标准。信息化技术可帮助实现这一十分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通过对多渠道数据的挖掘分析进行更有效、更精准的监管。由此既能提升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又能保证社会的治理能力。

委员点评:

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邵善波委员: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既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也有旺盛的潜在需求。我国幅员辽阔,政府向所有公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有一定的难度,这就给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申请护照,用传统的办法,老百姓都要跑到大城市。如果能大力发展网上政府服务,简化程序,不但能节省政府工作人员和公民的时间,而且会在良性互动方面产生十分有益的作用。

(本报记者 尹世昌整理)

光网城市

乐享数字化好生活

解读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 敖立

采访人:本报记者 王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一批光网城市,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数字化生活。

敖立介绍,光网指的是用光纤传输的网络。目前,我国骨干网、城域网都已经采用了光通信,但在接入网也就是连接到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上,很多还是采用“铜缆+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接入方式。为提高带宽,近年来,固网运营商纷纷用“宽带+光纤”逐渐替代“窄带+铜缆”。

那么,什么是光网城市呢?敖立说,国际上有种说法,光纤网络已经覆盖了超过70%人口的城市,可以称之为光网城市。但这个定义既不准确也不适合我国国情,因为我国的城市都有广袤的乡村,光网城市究竟是指城区还是包含乡村的整个行政区?覆盖率究竟是运营商端口数量与宽带家庭总数的比例,还是宽带用户与城市人口总数的比例?接入带宽究竟应该达到多少?工信部正在研究相关标准,未来将公开发布。

敖立指出,“光网城市”并非简单的城市光纤改造,在光网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中,引入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打造综合能力平台,整合智能传输管道,为用户带来众多、崭新的数字化应用才是重中之重。为此,在光网城市建设中,要加快推进城市系统中个人、物和组织之间的物联化和互联化,以塑造“智慧城市”为目标,利用高速宽带网络推进“互联网+”战略落地,真正实现响应政府、惠及民生、服务企业,强力支撑个人、家庭、城市及整个国家的信息化。

代表点评:

海南省海口市委副书记、市长倪强代表:

建设光网城市,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数字化生活,充分体现了共享发展的理念。城乡发展统筹兼顾,以光网建设为抓手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公共信息服务均等化,这既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器,也是执政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光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必将推进“互联网+产业”进一步融合,给城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智慧城市”“智慧乡村”的建设将有利于推动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民生保障水平的显著提升。

(本报记者 黄晓慧整理)

工匠精神

提升中国制造质量

解读人: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 罗民

采访人:本报记者 王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罗民认为,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中“工业精神”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内涵十分丰富: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保质保量、不投机取巧,耐心专注、不断完善,专业敬业、力争第一。

罗民指出,工匠精神是工业制造的灵魂,历史证明,世界工业强国的形成与它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密切相关。当前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上不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

罗民强调,制造强国建设是技术创新、匠艺精进的过程。文化基因对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变革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决定性的影响。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应充分认识工业文化的支撑保障作用。在“中国制造2025”全面落实阶段,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还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更是提高工业主体主导力和竞争力的有效保证。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罗民说。

代表点评:

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赵郁代表: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工匠精神让我们一线产业工人感到十分振奋。从20多年前一名流水线装配工成长为今天的全国劳模,我深有体会,中国要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关键在于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这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工匠精神的广泛传播需要政府出台更多鼓励政策,让工人们更有职业认同感。

(本报记者 贺勇 王昊男整理)

大病保险全覆盖

大病就医更有底气

解读人: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朱铭来

采访人:本报记者 王君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这能进一步减轻居民就医负担,让大病就医更有底气。”朱铭来说,“大病不是以病种病情而论,而是以发生高额医疗费用为界定标准。全覆盖是指保障对象和保障范围全覆盖,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人全部纳入,所有省市全部推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朱铭来介绍,大病保险个人不用再缴费用,资金从城乡居民医保年度筹资时新增的政府资金中提取,也可用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结余基金,或从城乡居民医保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或额度。

“实行大病保险,未来城乡居民的大病医疗费用总体实际报销比例能提高15%以上。”朱铭来认为,大病保险的全面实施能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朱铭来认为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只是托底保障并非保险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亿元,增长9.6%。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之外,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及慈善救助等制度间互补联动,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医疗保障网。”

朱铭来认为,大病保险补偿机制应强化提质增效。按照医疗费用高低分段制定大病保险支付比例,医疗费用越高,支付比例越高,鼓励地方探索向困难群众适当倾斜的具体办法,努力提高大病保险制度托底保障的精准性。

代表点评: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李秋代表:大病医保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起,构成了居民医疗保障的“双保险”。落实大病医保全覆盖,其普惠性功能将大大提高,更多个人和家庭将从中受益。大病医保是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的进一步保障,有利于促进改善病患的生活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也有利于促进改善医患关系和医患信任度,促进社会和谐。

(本报记者 李坚 蒋云龙整理)

大众旅游时代

旅游走进日常生活

解读人: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 石培华

采访人:本报记者 王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这是一个鼓舞人心又十分精准的判断。” 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石培华说,大众旅游时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消费的大众化、常态化——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常态化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旅游就业和创业的大众化——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0%,旅游业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对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话题等的关注社会化;旅游投资大众化——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主体。

在国内旅游大众化之后,出境旅游业也迅速大众化。继汽车、房地产等产业之后,旅游业是难得的具备五个全大众特征的产业:全社会消费、全社会投资、全社会贡献、全世界交流、全要素全产业融合发展。

石培华认为,政府工作报告精辟地指出了旅游业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切实举措。

一是优化时间供给,破解旅游发展的时间瓶颈,推进落实带薪休假,既能有效扩大消费,也有助于缓解旅游消费集中带来的系列问题。

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报告提出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在补短板的同时培育自驾游等新业态。

三是旅游市场秩序是发展中的最大痛点,报告提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可以说是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委员点评:

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席林建岳委员:“大众旅游时代”一词非常精准地概括了我国目前旅游发展所开启的新阶段。旅游越来越成为老百姓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成为国家提升内需的一大动力。迎接大众旅游时代到来,迫切需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补上旅游基础建设短板。应当加强监管,打击宰客行为,严肃处理“青岛天价大虾”“哈尔滨天价鱼”等害群之马,维护旅游业声誉。此外,也应该加快打造新景点,除了积极引入国外高品质的主题公园,还应积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优势,兴建有中国特色的魅力景点。

(本报记者 尹世昌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06日 07 版)

(责编:覃博雅、闫嘉琪)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超级专车

两会e客厅

动画解读十三五

两会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