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辉 卢义杰 丁菲菲 陈璐
2016年03月09日13:40 来源:中青在线 手机看新闻
说创新让曹勇脱了“贫”,并非言过其实。
41岁的曹勇,在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中,已属比较年轻的,他的经历十分传奇——
生于农村,中专学历,一毕业就到四川一家工厂做技术工人。不少人以为他会一辈子待在那里。他却来到江苏,加入苏州一家规模颇大的碳制品公司,任研发经理。他研发的一项技术,每年为公司增加产值近2000万元。
一切显得那么不可思议,却最终有了他所说的——创新让他脱了“贫”。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 ”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在人民大会堂时,曹勇听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讲到这句话,他拿起笔,在下面划了一条线。
身在“闯”的时代,更是“创”的时代
那段时间,不管是干什么事,曹勇脑子里总会时不时蹦出试验现场的画面——“逼着你去思考,不停地去想究竟该怎么办”。
试验现场是他的事业转折点,最终,他研发出近2000万元产值的设备。在近两年的“闯关”中,没日没夜的试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紧接着曹勇调整心态,去创造一次又一次看到希望的可能。
曹勇终于闯了出来。尽管他看起来沉默寡言,却有一股闯劲儿。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闯”的时代,也是一个“创”的时代,这两个字不仅音似,而且意似——“鼓励我们年轻人敢于拼搏,敢于创新”。
在成年之前,曹勇大部分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当时,家里父母除了照顾他和弟弟,还要养着外公和舅舅,六个人都要靠务农来糊口。“那时,父母唯一的期望,就是走出农村。”
毕竟,创新,不是坐享其成,也不是靠着现有的东西去过活,而是带着好奇和激情不断去探索,曹勇如是说。而这样的“工作”,最适合处在最好年华的青年。
这,也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上海团审议时强调的“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
创新大河已浸润了一个个新兴产业的技术大咖。回首当年创业往事,全国政协委员、盛大网络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陈天桥,不由羡慕如今的融资环境。
彼时走上创业之路,没有融资,“只有卖身给国外的投资者,到美国上市,到了美国上市之后不被理解,又选择下市”。而现在,似乎什么企业都可以有100倍PE,“你不觉得这已经太好了吗?”
陈天桥四五年前还写过“草根创新”的提案,放在今天来看,这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同义词。尽管认为“创业不一定代表是创新”,陈天桥还是希望真正的创业者能从创新的角度创业,而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不要一模一样做一个,甚至从别人的企业里出来,一模一样再做一个。
“创新”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创业创新氛围正如火如荼。
陈天桥觉得,创业者证明他们价值的时候,已经到来。
给年轻人营造怎样的利于创新的环境
多年前,科学界掀起过一场“中国本土为何再没出过第二个陈景润”的讨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数学会理事长袁亚湘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他年轻时,有幸经历过陈景润的年代,那时的科研环境,虽然经费不够充足,条件设备也不如现在,但学术环境却相对“好很多”——“至少不会为了论文数量的考核而头疼”。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潘建伟所说,牛顿引力提出好几百年,才被真正用到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电动力学刚建立似乎没什么用,等到赫兹发现无线电波后一百年,互联网才为我们做出重要贡献,“不管是对待基础研究,还是对待年轻人,都要多点耐心”。
“要从这些大家的成长规律,和成长环境来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反思我们现在给年轻人营造的环境,究竟是否有利于创新。”袁亚湘说。
他喜欢看武侠,他有一个很形象的比方:真正的武林高手,并非是打擂台赛打出来的,很多时候是藏在深山老林里,或是在某个寺庙里做隐士,一方面不必为了繁琐的尘世发愁,另一方面以此也能修炼出高修为的道行来。
袁亚湘所在的中科院数学研究院,定下一条规矩:不看短期的论文数量,更看重长期的研究成果。如此一来,每年到毕业时,研究院几十个博士毕业,但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连一篇论文都没有发表。
“这就考验领导的耐性了,究竟是为了培养人才,还是看重每年那点统计的论文数量。”袁亚湘说。
如今,尽管已经当选院士五年,袁亚湘依然坚持上课,甚至给本科生上课。在和一些年轻学生接触过程中,他最大的一个感受还是:年轻人的压力太大。
他所指的压力,并非是指学业或科研带来的压力,更多的是当下非合理考核评价,以及浮躁学术环境,带给学生的压力——“动不动就要求学生要发几篇文章,等到最后总结的时候,一看数字很漂亮,但这种漂亮的数字,真的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吗,能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吗?”袁亚湘不无担忧。
创新不足的背后是创新人才的缺失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句关于创新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已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部分。
报告宣布,到2020年,国家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创新,创新,还是创新——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小组会议上,这成为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跻身为国家战略布局献计献策的关键词。
潘建伟委员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这是一个专门服务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组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创新,“如果能把各种各样的创新人才培养出来的话,就可能有很大的改变。”
潘建伟所想要改变的是一个尴尬的现状——去日本买马桶盖,从国外进口圆珠笔上的“钢珠”,等等。
这些民众热议甚至当玩笑来看待的现象,却在很大程度上暴露我国科技创新不足之处,而创新不足的背后正是创新人才的缺失。
创新降临到了信息不如东部发达的西部地区。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曾蓉发现,西部电商等创新创业活动屡遭瓶颈,其实,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西部省份建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更好的信息指导和服务。
她特别提出,人才、技术缺失,是西部在创新上的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也感到,西部区域的信息不如发达城市快捷,应该提供给西部青年更多的行业导师,“有龙头企业带头,示范性的企业指导他们,这样能在产业链上延伸,避免青年创业的经验不足和盲目性,也有好的项目合作。”
“创新是高度不确定性的,实际上是试错的过程,创新也是概率的问题,强调试错的概率。”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坦言,创新不是强调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政府要做的,是营造好鼓励创新的环境。
在这位经济学专家眼里,政府应该多保护产权,减少泡沫因素的捣乱,促进公平竞争,还要稳定预期,使得企业家可以安心地干,并让科研人员的“能力资本”得到承认。
未来五年,年轻人,创新,使命所在。
(实习生杨书源、宋雅倩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