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淮南市委书记沈强 |
人民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常国水)经济新常态下,对于一批因资源而名、因资源而兴的资源型城市而言,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被称为“煤城”的安徽淮南市因为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2016年工作重点之一便是着力化解过剩产能。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淮南市对此感触颇深,“今年必须痛下决心去产能!”全国人大代表、淮南市委书记沈强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掷地有声。
淮南是我国最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之一,这座因煤闻名的城市煤炭探明储量153亿吨,是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全国六大煤电基地之一。过去,长三角地区每用4吨煤,就有1吨来自淮南;上海每用6度电,就有1度来自淮南。
然而,在煤炭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今天,淮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4年的经济数据显示:淮南市地区生产总值由820亿元下降为780亿元、财政收入从170.1亿元直降到125.8亿元,这是淮南市历史上首次经济出现负增长。
“2014年是淮南历史上极为困难的一年,煤炭产能过剩,价格断崖式下跌,淮南经济对煤炭行业依赖度高,一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占财政收入的70%。”除了产业结构单一,沈强对淮南存在的其他问题也是直言不讳,“采煤沉陷区造成基础设施受损严重、老矿区煤炭资源枯竭……叠加性发展压力非常大。”
沈强认为,去产能、调结构是淮南的必然选择。“用‘做减法’的‘刀子’去破解长期积累的问题,难免会产生‘难与痛’。”为了化解过剩产能,淮南矿业集团和国投新集两大企业将在3年内陆续关闭总量近2000万吨的6对煤矿。这将直接减少7亿元政府财政收入,并涉及约5万职工的分流转岗。
在去产能的同时,如何去平衡地方财政收入、企业职工分流安置等问题,沈强给出的答案是:添增量,培养优质接续产业,化解去产能之“痛’”。
沈强说,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大数据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煤化工、生物医药产业、健康产业等方面实现突破。通过招商引资、扶持第三产业、小微企业发展,“总之是要培育新的增长点。”
以淮南煤炭行业的两大“龙头”企业淮南矿业集团和国投新集为例,他们已开始发展光伏能源、现代农业、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等产业,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并以此最大限度和最大程度的把职工安置问题进行“内部消化”。
2015年,淮南经济有所回暖,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8%、财政收入增长4.1%。“由负到正,对于淮南来说,非常不容易。”沈强认为,这是添增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今年,淮南市将GDP增长目标定为6%。 “我们相信通过去产能、调结构、添增量,经济会逐步回升。”对于这个目标,沈强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