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3日04: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吉林大学教授徐涛委员
人才升级助力制造业升级
“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人才‘升级’了,制造业才能转型升级。”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涛委员说。
徐涛认为,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其原因除了体制机制滞后,还在于人才培育理念和模式不适应。有些讲授车钳铣刨、数控机床的老师,自己都缺乏实践经历,就很难讲清楚操作方法。制造业要转型升级,必须以人为本,改变过去生产与教学“两张皮”的教育方式,不仅要培养“大国工匠”,还要培养懂理论、会实践的现代工程设计大师,切实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建议有关部门出台针对性更强的人才政策,制定长短期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合理的用人激励机制,培养并留住高技能人才,为传统制造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本报记者 朱少军)
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刘明忠代表
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不仅要外力,也需企业练内功,坚持创新,坚定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忠代表说。
刘明忠认为,当前部分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在供给侧。供需对应错位、供给结构错配,有效供给、高端供给跟不上。对企业而言,要从长远着眼,重视发展潜力,注重打造众创、众筹平台,做好“资产—资源—资本—资质”的有效转换,盘活低效资产、处置无效资产,降本创效。在政府层面,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限制,改进支持创新的方式,多制定普惠性政策,给企业更多自主选择权利,让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创新投入的方向。
(本报记者 史自强)
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代表
补好医药产业创新短板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中国制药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代表说。
徐镜人说,我国医药产业迎来了“刚需+政策”双重利好,发展机遇前所未有。然而,国内制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仍然突出,与国际先进制药企业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补好医药产业创新这块短板,要大力引进高端研发创新人才,全面构建适合行业特点的国际化研发网络。降低医药产品从研发到上市全环节的成本,加快医药产品审批、生产、流通、使用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再有,希望将创新药物尽快纳入医保体系,让产业创新更多惠及百姓。
(本报记者 王君平)
湖北田野集团董事长周宝生代表
让“中国制造”牵手互联网
“目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是低端产品泛滥,高端产品模仿多、创新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互联网’是一个有效途径。”湖北田野集团董事长周宝生代表说。
周宝生认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就应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中国制造”牵手互联网,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现在政府应做的是,鼓励传统企业把互联网思维融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引导企业提升智能化水平。建议加快培育壮大一批互联网龙头企业,集中突破智能制造支撑软件的公共核心技术,在“中国制造+互联网”上尽快取得突破,形成融合发展的生态链和创新模式。
(本报记者 程远州)
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委员
发展“科学家+企业家”模式
“企业的发展要靠创新,但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还存在困难,成本高、投入回收期长,存在市场不确定性。推动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制度突破。”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委员说。
杨铿说,对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应从税收激励、金融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为各类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孵化、融资等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核心技术+资本”“科学家+企业家”的新型创新创业模式,把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本报记者 张文)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1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