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评论员 李洪兴
全国两会,有两样东西能赚到不少眼球:一是“声音”,二是“表情”。今年,借助新技术,各类高清图片组成了“两会表情包”,着实火了一把。
丰富,是今年“两会表情”的一大特点。既有领导同志下团的表情包,又有新闻官和翻译员在发布会时的表情图;既有代表委员接受采访时的手势,又有代表委员婉拒访问的示意;既有“部长通道”上的言谈举止,又有新闻发布会上的细微举动……凡此种种,在这样一个严肃的议政场合,形成了一道独特而多样的“表情风景线”。不管是微笑、锁眉,还是抱拳、欠身,表情背后是姿态之变,也是履职参政的一大进步。
有人说,别让表情胜过声音。曾有一段时间,用僵硬的面部表情和单一的手势动作来回应记者提问,是不少代表委员尤其是官员的选择。于是,不少人猜不透无声的表情,更呼吁多一些有声的“干货”。如今,代表委员们的表达方式越来越个性化,“两会表情”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成为态度立场的一部分。
可以说,未听其言,先察其色,也能明白几分心思、读懂几点意思。比如,环保领域的代表委员“很少笑”,当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袁驷问记者,环境是不是有所改善,得到肯定后笑了起来。这种表情变化既是压力的释放,又有被认可后的欣慰。
古人云,相由心生、言为心声。一组表情背后往往是不经意间的姿态变化,是角色身份的调适。就在几年前,“部长通道”上更多是摆手的动作、急促的步伐,很多人不愿意在通道上多留几分钟,更不会跟记者多说两句。对比之下,今年通道上的大多数部长态度更加主动、脸上有更多笑容、语气里更有底气。基本不用记者再追上去“问问问”,而是他们有意识地走过来“说说说”,甚至针对大家关心的“敏感问题”抖一下料。
有什么样的姿态,就会浮现什么样的表情。不把自己当成“部长大人”,而作为代表委员的一分子,把发声视为有责任,把回应关切视为义务,就不会在面对镜头时表现出畏惧躲闪的表情,反而会以自然、自信示人。换句话说,姿态上放下,神情就放松。
不过,举止神态再动人,也难掩履职参政的吸引力。换个角度说,“两会表情”背后反映着一个可喜的变化,即少了追捧的热闹、多了认真的冷静,不忘初心、回归本职才能真正做到“代表民意”。代表们在大会上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时的凝眉思索、部长们在记者会上的抚发挠头、委员们在讨论时的连说带比划,似乎都不愿意错过一个关键词、一个重要观点、一次有价值的交锋和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喜怒哀乐是普通人的情绪,也构成了代表委员们的两会符号。“两会表情”只是一个缩影,或许正如人言“见证民主政治进步”。我们更期待镜头之下的认真、理性与严谨,记录着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不断在走向成熟。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