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5日03: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文化走出去,多次作出重要論述。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強調,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創新內容形式和體制機制,拓展渠道平台,創新方法手段,增強中華文化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競爭力,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總書記對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視讓我備受鼓舞,如何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創作成作品,如何讓國外觀眾認可這些作品,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
去年,G20峰會在杭州舉行,我作為峰會文藝晚會——《最憶是杭州》的主創參與了全程。西湖、龍井茶、越劇這些杭州文化符號通過這場大型實景晚會,給外國嘉賓們留下深刻印象。這些文化元素之所以能打動外國嘉賓,我想並非只是因為其唯美的藝術表現形式,更為重要的是《最憶是杭州》的故事建立在人類共同情感基礎之上,因而讓他們產生了共鳴。
中華文化走出去需要講好中國故事。今年春節,我院遠赴美國洛杉磯、聖地亞哥等地開展“歡樂春節”系列演出活動,女子群舞《山外青山樓外樓》、雙人舞《夢尋西湖》等都是有著濃郁杭州元素的節目。在全部11場演出中,9場是面向非華人的美國觀眾,一些國外觀眾觀后主動和團隊說,去年通過G20第一次知道了杭州這個城市,這次又這麼近距離地觀看了來自杭州的演出,心裡對杭州充滿向往,很想到杭州去看一看。
多年來,這樣文化交流的經驗和體會也不少。由此,我有幾點建議:
一是加強文化交流項目的針對性。應該根據邀請國及團體的性質與文化背景、政治傾向、當地風俗習慣等,有針對性地選擇演出及文化交流的內容。
二是文化交流的系統化。除主要內容外,應策劃衍生的小項目。比如,同時舉辦介紹中國文化藝術的講座,與當地藝術家舉行座談。條件允許的話,表演團體除在劇場演出外,還可選擇性地在公共場地進行“快閃”表演。
三是將文化交流作為學習的機會。應該將演出與參訪結合起來,如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或藝術館,開闊藝術視野、提高藝術修養﹔訪問具有代表性的友好藝術家與著名的文化人物,進行專業上的交流學習等。
(作者崔巍為全國人大代表、杭州歌劇舞劇劇院院長)
(本報記者 尹曉宇整理)